曾担任《疯台湾》节目企划、开创“茶山房”手工肥皂品牌的林峻丞,在复兴三峡社区的过程中,从“丝瓜小队”到“三角涌文旅日兴会社”,打造了一连串的三峡在地服务,形塑出从社区关怀到文化创新的社会企业生态圈。

文:梁芸茗

社企流iDea Bank城乡第二场活动于1月13号在社企流办公室举行,由“甘乐文创”的林峻丞分享自身的创业经验,带领著学员们思考,如何从点子到行动,让小小的改变浇灌成茂盛的大树。

“突然意识到,从来没为自己脚下的土地做过什么”

因为抢救阿公肥皂工厂的机缘,峻承回到了从小生长的三峡开始尝试将旧有的肥皂工厂转型,创立了“茶山房”手工肥皂品牌。但当回到了家乡,才发现自己对于长大的土地是如此地不了解。

“当有朋友问我三峡哪里好玩时,我竟然答不出来,甚至推荐了邻镇莺歌。”峻丞笑道。而越熟悉三峡地区,峻承也发现三峡其实隐藏著许多社会问题,包括:新旧城区对立冲突、高吸毒人口与犯罪率等。

“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来没为自己脚下的土地做过任何一件事。”
这让峻丞兴起了创立“甘乐文创”的想法,期待能透过实际付诸行动,复苏三峡的在地文化与经济,改变脚下的这块土地。

峻丞观察到山区的学童,普遍来自贫困、单亲、隔代教养或失亲等弱势家庭,缺乏家庭的庇护与关爱,于是开始了“丝瓜孩子的希望”成长陪伴计划,从三峡山脚下的学校开始,一间一间地拜访,希望能与弱势家庭的学童合作。

但一间一间的寻找,却是一次一次的被拒绝,直到爬上了海拔三百多公尺的深山中,峻承才找到愿意合作的有木国小,带著孩子们一起种丝瓜、卖菜瓜布。当这些孩子参与学校活动时,峻丞也会以丝瓜小队的收入,补贴学生的生活支出。

如此一来,简单的社会企业商业模式轮廓便成型了:一方面贩售天然的菜瓜布,一方面让孩子体验在种植丝瓜的过程中,透过劳动付出而获得的成就感,而贩售的收入则作为孩子的圆梦基金,例如:自行车环岛梦想,从撰写企画书到规划行程、提案赞助、训练体能到完成环岛的壮举,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双手达成梦想。

到了2010年时,峻丞更利用三峡当地的老房子改建,成立“甘乐文创”。但他并不想单纯地让房子成为一间咖啡厅、伴手礼店或旅社而已,而是希望这个空间能和当地社会有所互动,创建与社区的情感链接,最终能与三峡在地社区共同成长。

因此,他一方面在甘乐文创内设立文创空间,不时会邀请乐团、文创团体到此展演,并作为社区营造、育成的基地;另一方面则是发行《甘乐志》,纪录三峡在地的人物、艺术和传统产业等文化。

而丝瓜小队到第三届时,也有了转变。峻丞为了解决当地孩子们在下课后无处可去、四处游荡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筹办“小草书屋”,招募志工陪孩子们读书,让三峡的孩子在下课后仍有个温暖的空间。

改变需要长期累积,稳定的资金不可或缺

然而,行动的过程并非一路顺遂,峻丞一路上也面临许多挑战。除了一开始寻找合作学校的困境外,寻找文艺团体展演、甘乐志的运作资金,都是一大难关,尤其是“小草书屋”的筹备和营运。

从老旧房子的改建、水电配置等,在在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建好后,维持书屋的水电、人事成本也需要资金来运作。一旦资金缺乏,书屋的营运就会被迫中止,如此将切断与当地孩子的链接,破坏长久创建的关系。

为此,峻丞特地成立“三角涌文旅日兴会社”,串连起在地的小旅行,规划完整的行程,带领游客体验三峡的地方信仰和传统工艺。会社的收益则提拨一成到书屋的营运资金中,让书屋的营运更加稳健。

从开始到现在,八年的耕耘,峻丞在这条社会创业的路上虽然走得辛苦,却也坚持、笃定,从小小的改变开始持续发酵,最终长成茂盛的大树。

核稿编辑:杨昌儒、金靖恩

延伸阅读
>> 林峻丞─“文化脱离了在地的脉络,就失去了生命”甘乐文创用在地文化滋养创意
>> 饭店每年丢弃的大量肥皂被她回收、消毒 ,用“再生肥皂”守护开发中国家孩子的健康
>> 他是艺术家 也是发明家—自学研发生质能发电机,用“垃圾”为偏乡带来电力

本图/文由“社企流”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从陪伴几个孩子到影响整个家乡,林峻丞在三峡的八年改造计划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