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论╱游进裕博士口述,梁璃月采访整理】

这一次豆腐渣工程引发许多讨论的声音,也让我回想起以往八八风灾的小林村事件。当时事件发生时各界也是发表各式意见与抨击,瞬间每个人都在讨论责任归属与如何治水,讲到治水,我们教书的最爱引用都江堰,与已经使用2000多年的都江堰相比,台南这个才使用19天的豆腐渣工程确实过于短命。不管是过往的风灾还是最近台南的豆腐渣工程,甚至高雄的淹水事件,这都不是一个”治水”议题就可以解决。我认为应该要跳脱出困境,让思维转向,重新思考“大家的愿景是什么”,这样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契机。

简单来说,我们应该要从治水、治土、治人以及治心四个面向来切入。水就像人的血液,当血管塞住了就表示健康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做全身健康检查找出病因,而不是单纯治疗血管塞住的问题,因为有可能是器官出现问题才导致血管生病。所以当发生水灾时,不应该只想通水管,而是要做整体性的健诊,看看是哪一个部分出了问题并进行整体的健康调养。千万别等个别病因发作之后才开始找医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平常要定时做全身健康检查。

我常讲治水规划的议题跟土地利用有关,土地利用不当才会有水的问题产生。但土地的利用与人有关,因为土地所有权以及规划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时候人的价值观就扮演重大角色,如果多数人能具备永续与公义的观念,台湾在规划方面就会有比较明确的愿景,但偏偏台湾现阶段公义与永续的观念还不普及,最常面对的就是利益怎么分配的议题。

人与人之间如何进行理性对话一直以来都是”治人”这个领域最大的困难。首先,要将关键人物兜在一起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连对话的管道都没有,那更不可能进行接下来的任务。如果每个人都具备公义,那要解决问题就容易许多,偏偏每个人会因为身分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常常位子换了,脑袋也换了,所以人与人之间常常有争议,也常有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

我常感叹,在民主社会不会发声就会被丢到一旁,但不是每一个掌权,或是会发声的人都具备公义。如果能将“治心”做好,让民众可以关心公众议题、具备永续与正义核心价值,这样台湾才会有比较明确的愿景。毕竟短暂的成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永续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20140825_游进裕_环保_从豆腐渣工程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