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宜凡

2015年12月12日中午,距离台湾9800公里外的花都巴黎,忙了大半年的法国外交部长法毕斯(Laurent Fabius),兴奋地敲下手中的绿色小槌子,台下响起如雷掌声。

这个改变人类历史的一刻,不但他本人等了好久,一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气候变迁纲要公约(UNFCCC)秘书长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法国总统欧朗德(Francois Hollande)等人,还有台下列席的美国前副总统高尔(Al Gore)、英国气候权威学者史登(Nicholas Stern)及上千名各国谈判代表,全都难掩激动情绪。

因为,他们终于促成谈了20多年、得来不易的最新减碳协议“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

这是继1992年的“气候变化纲要公约”及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全世界通过的第三份多边气候协定,极可能从此改变人类的发展方式。

焦点1〉反恐、气候战争,都在最大观光胜地进行

2015年12月的巴黎,虽然还没飘雪,却已凛冽寒意。接近中午,太阳才会露脸,一到下午又陷入昏暗,阴冷天气使然,街上民众大多穿著黑色大衣,使整座城市呈现一片灰黑色调。

不过到了晚上,气氛就会热闹起来。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圣诞节,香榭丽舍大道两旁布满耶诞市集,主要街道也点上漂亮花灯,让人仿佛身处银光花海之中。

不相衬的是,在一片看似和乐的氛围中,随处可见神色紧张的员警来回巡逻,并不时穿插荷枪实弹的军人。

原因是11月间,这座全球最具吸引力的观光首都,发生上百人死亡的恐怖攻击事件,震惊全球。为考量安全,11月30日起跑的联合国气候公约第21次缔约国大会(Conference of Parties,简称COP21),一度传出可能停办或延期。

当时法国优先询问包括美国等几个主要国家是否考虑延期,没想到各国领袖都认为,愈在这个时候愈要办,否则不是对恐怖分子示弱了?也因此让巴黎气候峰会吸引多人关注,涌入更多人潮,成为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次。

焦点2〉期待感史上最高,抢救地球迫在眉睫

2015年12月初,《远见》采访团队抵达巴黎,一入境从机场、地铁站、火车站,随处可见气候峰会的绿叶造型标示,还有身著绿色背心的指引人员。开幕日就有147国元首出席,共195国派谈判代表团,抢尽国际媒体版面。

周边大小活动,共有超过500家跨国企业及400座城市共同响应,总参与人数从原先预估的4万人,倍增到8万8798人,让巴黎气候峰会成为史上阵容规模最庞大的一届。连一向对气候议题冷感的台湾,这次也来了快200人。

除了恐攻引发的团结效应外,其实巴黎峰会本身也背负庞大的历史任务,历年来最沉重。为什么?因为气候变迁对地球产生的危急程度,已到了无法忽略的地步。

根据美国海洋与大气总署(NOAA)统计,2015年是1880年有气候纪录资料以来最热的一年。

根据最权威、曾在2007年与美国前副总统高尔共获诺贝尔和平奖的跨国气候变迁科学研究组织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估算,自工业时代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接近1℃,海平面增高19公分。按此趋势,21世纪末,地球可能升温4.8℃,海平面提高82公分。

这代表什么意思?“这是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今年出席巴黎气候峰会的台达电董事长海英俊表示,曾在美国华尔街工作过,地球上升4℃,代表华尔街都被淹没了。至于台达电位于台北内湖的总部,则是只要上升2℃,那台达电也没了。

最悲观的论调,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这个数据将在2015年突破400ppm,距离所谓“活命线”450ppm,也就是逆转气候变迁现象的最后抢救时刻,很可能只剩20年。

诚如美国国务卿凯瑞(John Kerry)在巴黎现场演讲,“现在不必是科学家,也可以知道,气候变迁是真正在发生中的事!”

一位北欧学者直陈,近来很少有人会质疑气候变迁的真实性,“现在讨论的焦点在于,where & when?”(发生在哪?在何时?)

不久前的英国《金融时报》更撰文提醒:“气候变迁的严重性,远比核武扩散更大!”

强烈的危机感驱使下,迫使巴黎气候峰会出席代表们势必要做出改变。

从1992年起,联合国就试图让各国坐下,共同商谈减少全球碳排放量,减缓气温上升的危机,但一年一次的大会,吵了20几年,却没有成果。

1992年开始研究气候外交的北京大学国关学院教授张海滨妙喻,一度以为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会成功,却也失败了,“那次的失败,使人们感到失望,如果这次连巴黎都失败,人们恐怕要绝望了。”

焦点3〉由下而上自提,从38国到全世界动起来

到底巴黎协定有什么重点?将对台湾产生什么影响?与政府、企业、一般人民的关系又是什么?

熟稔气候事务的中央大学营建管理研究所教授李河清分析,巴黎协定包含了:减缓(节能减碳)、调适(灾害防治)、资金(气候融资)、技术移转(国际援助)、能力建构(专业认证)、透明性(查核监督)六大元素。

整份协定最大突破在于,第二条明确指出,要将全球暖化控制目标订在2℃以内,并努力朝向1.5℃,让濒临灭顶危机的小岛国和脆弱国家诉求获得尊重。

订出长期目标后,巴黎协定更确立每五年滚动式检讨的定期验收方式。一旦2020年生效,各国必须向联合国提出涵盖至2030年的自主减碳计划,并从2023年开始首次检讨,随时调整。

连续十几年出席联合国气候高峰会的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林子伦分析,联合国气候公约从1992年签订以来,虽获195国加入,却一直无法获得集体共识与法律约束力,广为人所诟病。

如2005年上路的京都议定书,虽规范38个富裕国家率先减碳,却无法管制中国、印度、南朝鲜等新兴排碳大国,最后只能管不及1/6的全球排碳量。更别提某些国家顾虑经济或政治恶斗,签了约还事后反悔。

谈了20年都没有成功,此次,巴黎协定能签下,制度的改变与法国政府的努力,备受称赞。

首先,2013年,联合国改变游戏守则,放弃过去“由上而下”的强制约束,改为“由下而上”的自愿方式,让各国自提减量计划(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简称INDC),在国际上产生竞争效应。

至今,已有185国递交INDC,涵盖全球98%的排碳量。比起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于把减碳义务从已开发国家扩大到整个世界。

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认为,巴黎协定得以顺利问世,很大功劳得归功于东道主法国。“他们大概把上次哥本哈根发生过的困难都解决了!”不仅事先勤做沟通,高层更频频出访重要大国,纯熟的外交手腕一览无遗。

最重要的是,巴黎气候峰会进行时,企图让各国减碳行动跟联合国公约“脱节”,去除部分国家担心法律拘束力太强恐“干涉内政”的抗拒心理,呼吁大家先提减量计划,认可后续的稽查与验证程序,以后每五年检讨一次即可。

“整个系统,几乎是为了美国而做,让他们用行政权就能解决,不受国会阻挠,”简又新分析。

焦点4〉不再纸上谈兵,气候议题聚焦“行动”

中国最早研究气候的专家张海滨则指出,巴黎协定问世另一层意义,代表争论多年的气候议题终于“落地”了,“以后大家会从谈‘机制’,变成谈‘行动’。”

过去提到对气候变迁拟定政策,多数作法都像是空中楼阁,跟一般人的生活与企业平日运作没关系,大众也直觉认为,这是国家领导人跟外交官的事。

但巴黎协定生效后,就不同了。

各国都有减碳义务跟行动方案,得定期到联合国呈报、接受管考。为了达成目标,一定会要求境内企业减碳,并要求一般人民力行低碳生活。

亦即,全球将进入全新的“气候行动时代”,向打高空或纸上谈兵说拜拜。

碳,看不到摸不著,但注定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从本次巴黎气候峰会期间最热门的关键字“碳有价化”(carbon pricing),就可以看出趋势。从联合国官员、各国谈判代表、研究学者、投资机构到环保团体,全部都在热烈谈论。

焦点5〉碳 is Money!后巴黎时代带来庞大气候商机

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已有40个国家实施碳价制度,合计列管约70亿公吨、近全球1/8的温室气体,每吨课征行情从2美元到170美元都有。

更有150家企业开始实施“内部碳价”,如微软、Google、迪士尼及许多石油公司,都把排碳视为经营成本,计算基准从每吨6~89美元不等。

若以当前最严苛的碳税标准(瑞典每吨170美元)计算,平均每位台湾人一年得付将近6万元的碳税。

这种变化清楚说明了,在减碳至上的概念下,全世界将从化石燃料推动的高碳经济型态,逐步转向低碳能源驱动的全新生活模式。从政府、企业界、投资者、劳工等普罗大众,都得慢慢习惯“排碳有价”的生活情境。

但是别紧张,商机更是碳价另一种面貌。

简又新说明,庞大的减碳商机已因运而生,“既然减多少量都知道了,后面商机有多少,自然也算得出来,”光看能源领域,全球每年相关产值高达6兆美元,“台湾GDP占全世界1%,以此类推,应该也抢得到600亿美元的商机!”

资诚(PwC)从2009年开始发表低碳经济指标,发现2014年全球“碳强度”(每单位GDP排碳量)减少了2.7%,是过去七年来最显著跌幅。不过若要达到巴黎协定升温2℃以内目标,往后每年碳强度得持续降低6.3%才够。

言下之意,面对难度超高又无远弗届的气候变迁挑战,目前提出的气候行动与减碳计划,仍远远不足,减碳压力才刚开始。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所有国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采取行动,”如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曾经,这是无法想像的,现在却变得势不可挡!”

从巴黎协定问世那一刻,人类历史宣告正式进入“低碳时代”。台湾虽非签约国195国之一,但政府、企业与民间,也应该自动加入这个行列,以免与世界脱节。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1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