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汉华

你最近特别疲倦、常喊累?其实你可能压力上身啰!和疾病不同,压力经常没有明显病征,因此常不自觉或被忽略。根据《远见》最新调查,30~39岁及40~49岁的三明治世代,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要照顾,是压力最大的族群。最近10年,精神科诊所也增加三倍,显示国人心理健康逐渐恶化。6月底,一场粉尘爆燃的重大公安意外,造成500多人伤亡,使得伤者与家属原本平静的生活,一夕剧变。漫长的复原之路,更需要亲友的安抚与支持。该怎么做,才能重十身心健康?《远见》教你找出潜在压力来源,并访问专家,当面对重大创伤时,如何走出阴影?帮助有需求的人,早一步提出对策、熬过难关。

45岁的玲玲是国小学务主任,她每天准备教学、忙于行政工作,参与校外研习会议,还要带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和活动,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她知道,把学生教好是分内工作,可是面对多变的教育政策和行政业务,还要抽时间,准备学校评鉴资料,应付教育单位访察,她常常扪心自问,有多少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每当看到学生投诉老师的新闻上媒体,就担心自己会是下一个。

头痛、全身疲累 胃口也变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玲玲发现她的心跳变快了,有时头痛欲裂,吃止痛药的效果也不好。她觉得体力不够,全身疲累,只是连上两堂课就口干舌燥,胃口也比以前差,还会拉肚子,晚上也睡不好,一点声音就醒过来。

玲玲到诊所看病,医师说没有毛病。她不放心又到医院检查,也是一切正常,只给她镇定剂、胃药、止痛剂,可是,药物没有效。看著校园里的蓝天白云,她心里没有阳光,焦虑不安,有时候上课,脑子一片空白,不禁怀疑自己得了癌症。

她辗转几家医院,直到一位消化内科医师把她转介到精神科。经医师诊断后,原来她有广泛性焦虑症,自律神经出现问题,经过检查,发现自律神经的年龄竟然是82岁。

什么是广泛性焦虑症?玲玲没有听过,她变得更不安了……。

全台每四到五人 就有一人罹患身心疾病

玲玲得了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又称为“精神官能症”的身心疾病,她不是少数案例,在台湾,沈重的生活压力已经引起忧郁、焦虑、恐慌、畏惧等情绪障碍,影响数百万人的身心健康。

身心病患的心跳会无故变快、腹泻与便秘交替、全身冒汗、频尿,自律神经失调,内心紧张焦虑、坐立难安,容易暴怒、骂人,影响人际关系,严重者还会自杀。

顾名思义,身心疾病是生理、心理互相影响的疾病,光检查生理,未必能发现是心理压力引起不适,于是就会像玲玲一样,那里不舒服,就检查那里,却不知道是心灵病了。

曾任国泰、台安、马偕等医院精神科主任的荣光小组牧师张典齐说,每个医疗科都能见到这样的病人,胃肠不适、找不到原因的病人约占消化内科的六、七成,腰酸背痛的病人约莫有六成五是压力造成,如果观察医院的内科初诊病人,有一半可能是身心疾病的功能障碍。

林口长庚医院复健及社区精神科张家铭主任指出,国外数据显示,医疗中有1∕3是与身心疾病相关的患者。

身心疾病有多普遍?卫福部统计,2013年申请精神疾病健保给付有246万人,其中,和压力相关的精神官能症(注:国际疾病代码为300)就有136万人,占55%。也就是说,到精神科就医者,超过一半可能是压力症候群的患者。

如果观察15年来精神官能症的病情变化,1998年(注:卫福部从该年统计健保给付疾病申请人数)只有28万人;如今,人数成长为4.85倍,增幅将近四倍。

至于精神官能症10年来的医疗及药物费用,从2004年(注:健保署从该年统计健保给付金额)的38.6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6.65亿元,增加46.68%,幅度将近一半。这还不包括忧郁症、失眠及以焦虑、忧郁、其他身心症状表现的疾病。

逾七成五仍被压力折磨 没求诊

中研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郑泰安的研究团队,于2013年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刺胳针》发表的论文报告指出,全台大约每四到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常见的焦虑性和忧郁性精神疾病。

该报告的统计分析,1990到2010的20年来,这些常见精神疾病的盛行率,从11.5%增加到23.8%,成长超过一倍。

郑泰安依照国人生活型态,设计研发“华人健康问卷”,并且从1990年开始,每五年进行调查,至今访查五次,共访谈上万名民众,发现承受压力的女性比男性要多。

依照他在2012年推估,全台应该有460万到575万名常见精神病人。但是,以精神官能症为例,卫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统计,该年病人仅131万人,男性是37%,女性为63%,比男性多了七成,可见就诊率不到一成五,还有超过八成五的人默默承受压力折磨,没有就医。

张家铭表示,国外研究发现,以忧郁症为例,约莫有3∕4的患者没有就医、没有正确诊断,他推断台湾相去不远。

郑泰安的报告还显示,这20年来,国人心理健康正在恶化。这段期间,台湾历经产业外移、经济转型、就业市场萎缩,失业率、离婚率升高,社会压力造成焦虑、忧郁的人愈来愈多,自杀率也随之攀升。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大卫‧史迪克(David Stickler)更直言,台湾经济奇迹的代价是国人逐渐恶化的心理健康。

从临床上来看,医师发现,求助的身心疾病患者比过去要多,对医疗需求增加,精神医疗设施也随之成长。

精神科诊所 近十年增三倍

走在大街小巷,不难发现过去没有的精神科诊所,在最近10年增加三倍,其中,以高雄市最多,有50多家,离岛澎湖也有一家,诊所医师也成立台湾精神科诊所协会。走一趟医院,上百人在精神科门诊候诊的景象更是随时可见。

“以前那有那麽多病人!?”台安医院精神科主任许正典回忆,15年前,一诊大约只有10个病人,现在倍增到70至100人,早诊从8点半看到下午2点半,下午诊从2点看到晚上11点,忙到没时间吃饭。

他认为,台湾政治、社会、经济、工作型态转变,国人无法调适,造成身心都生病。有病人就对他说,“社会愈乱,你们精神科生意就愈好!”让他哭笑不得。

尤其每到总统大选前,政党彼此攻讦,加深国人对未来的彷徨感,而近年爆发的食安事件,更让人食不安心。许正典发现,选举、塑化剂、黑心油事件发生后,求诊病人就持续增加,有人还担心地问他,是否要检验家里的食用油?

“社会孤岛”蔓延 一旦受挫无人可求助

看诊有40年经验的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滨、名誉教授胡海国也不约而同指出,病人的型态和过去大有不同,明显是社会大环境所造成。

李明滨从1970年代开始看诊,当时常见和遗传有关的精神疾病,但最近20年,有一半病人是压力引起的身心失调。他们感到害怕、恐慌,全身都不舒服;进入21世纪,3C产品发达,出现了网络成瘾,更衍生网购狂病人。

胡海国则说,社会变迁带来压力,台商为了工作、小留学生为了求学,与家人分开,人际关系疏离。身为精神健康基金会董事长的他,在2014年对上千人进行调查,超过三成受访者在过去一年,曾经觉得隔离、孤立;也就是说,每三人就有一人感到孤寂。

“这是社会孤岛现象,”他说,当面临突如其来的压力或人生挫折时,因为缺乏家人或旁人的协助或支持,无法度过难关,身心很容易出问题。

在孤岛社会,家庭似乎不再是避风港。国际生命线台湾总会表示,民众最常询问夫妻、家庭问题,比例超过三成。2013年就有16万人次求助,每天有超过400通电话,创下历史新高。

台北市卫生局则发现,2014年求助心理咨商的民众,有三成是亲子议题、二成四是婚姻议题,超过五成都是因为与家人互动不好,可见家庭问题会从婚姻延烧到亲子,影响情绪。

然而,修复家人关系需要磨合。振兴医院身心内科医师袁玮就发现,台商、小留学生长年在外,返台后,需要和疏远的家人重新创建关系,但为了适应彼此,夫妻、亲子又产生磨擦,压力变大而前来看诊。

追求工作卓越 却过度耗损身心

导致孤寂、疏离的一项原因是大家忙于工作。胡海国说,诊间经常可见迫于工作压力、急著面对挑战的人,他们因为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适应快速的生活步伐,得了“热锅蚂蚁症候群”“追求卓越症候群”,身心受创,以致出现了“耗竭症候群”。

“这个社会凡事讲究快,快、狠、准似乎就代表成功!”中华民国肯爱社会服务协会秘书长苏禾说。曾经得过忧郁症的他,一度想要自杀,对压力的剖析相当深入。

他说,社会步调让人慢不下来,慢,就等于失败,于是,大家不懂得工作需要放松,弄得神经紧绷,对压力感受往往是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很多人身体毛病跟著来,等到不舒服,去看医师,才知道出了问题。

由于景气没有好转,工作机会少,即使压力大,上班族还是咬牙忍耐,无法轻易离开现职,过劳现象在各行各业蔓延。

根据劳动部调查,台湾劳工平均一年工作2124小时,排名全球第四,比德国多工作三个月,加上3C产品与通讯软件盛行,多数人下班后还要继续工作,就寝之前,仍处于紧绷状态,身体难以真正休息,引发忧郁情绪。

生活压力无法纾解,忧郁症已成为21世纪职场的文明病,自杀者有七到八成患有此病,也引起企业重视。

忧郁症 已成职场与健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推估,2020年,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名杀手是忧郁症,到了2030年,它将成为社会负担成本最高的疾病,英国、荷兰每年因为工作压力造成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成。世界经济论坛则建议,忧郁症要列为职场健康的评估项目。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明华园当家小生孙翠凤缓缓道出以前罹患忧郁症的原因。她表示,自己一年要在全台各地演两百多场戏,即使生病也要上场,不能休息,为了维持整个剧团的生计,她不能停下来。

背负全剧团重担的她,压力大到吃不下饭、夜不成眠、心悸,体重掉了七公斤,必须靠镇定剂、肠胃药,才能入睡。所幸接受药物治疗七个月后,病情痊愈,又回到热爱的舞台上。

忧郁症之所以可怕,不只内心深陷痛苦深渊,孙翠凤的例子就清楚说明,连最自然的睡眠都会被夺走。

健保署统计,最近10年,安眠药用量成长接近两倍,在2014年达到3亿1300万颗,健保给付也达8亿6000多万元。

“病人对安眠药又爱又怕,”根据林口长庚医院复健及社区精神科主任张家铭的调查,约莫1∕3到1∕4的病人会产生依赖,而台湾由于就医方便,医师开药概率比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高,但病人又会自行停药,长期使用者较西方少。

治疗失眠达30年的陈慕纯内科诊所院长陈慕纯发现,现在的失眠病人比从前增加五倍,比过去更容易焦躁不安,更爱发脾气、暴怒,难以控制情绪,整夜不能睡,甚至吃安眠药,也没什么效。

“连10几岁的国高中生都失眠,”他摇头叹气表示,青少年功课压力大,多由家长带来。他也看到夫妻失和、家庭暴力、担心裁员、交不出房贷的中年人和担心未来的大学生睡不著,想请医师开安眠药而来求诊者。

研究睡眠医学的政大心理系教授杨建铭分析,大环境造成的生活压力,存在经年累月,然而,人体的生理机能只会应付短时间压力,于是,失眠、焦虑、忧郁、恐慌、心悸、双手发抖,自律神经失调等现象就发生了。

写“心情温度计” 评量自己压力

为此,医界纷纷设计压力自我评量表,希望协助民众发现不适,及早就医。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滨从2003年即大力推广“心情温度计”,他自己就每周填写,2014年还推出App版,方便随时记录心情变化。

市面也流行各种纾压书籍,长庚生技董事长杨定一在2012年出版的《真原医:21世纪最完整的预防医学》,大卖25万册,演讲场场爆满。不只国内爆满,香港两所大学也请他去分享放松之道。2014年,他出版《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和CD,又成为畅销著作。

“社会不快乐,大家到处在找解方,”他说,高压社会下,有人因为人际关系不佳,身心不安,也有人承受委屈,心中苦闷。国外研究指出,心情低落可能会引发癌症,身为医师的他自诩为“健康工程师”,要帮大家找回健康。

社会压力大,苦闷的人也多,心灵医疗市场可为,投入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和心理师渐渐增加,精神科专业医师将近有1600人,台湾每10万人有6.6名精神科医师,人力虽不及美、日、欧洲,但比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好。不过,社工人员比率则是明显偏低。

国人需要心灵安慰,但卫福部的心理卫生预算却只有7亿元,专职人员是23人,算一算,全台民众平均一人一年只分到30.4元,连一个盒饭都买不到。

台湾精神医学会秘书长黄敏伟认为,政府不重视心理卫生,精神医疗费用占健保总额仅4.3%、占GDP不到0.2%。相较2015年被彭博媒体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的泰国,他们的精神医疗费用占全国GDP的1.23%,台湾望尘莫及。

卫福部第一任心口司司长陈快乐表示,虽然台湾的预算、人力不足,全台各县市仍设有22个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提供咨商服务,这两年在各地推动“心理健康网”,从校园、家庭著手,教导学生、孕妇创建快乐的人生观。

人人都有压力,压力是现代文明病,不容忽视。从了解压力、释放压力,学习与压力共处,你可以不受压力所苦,活出健康人生。

【影响生活逾两周,应尽早求助精神科】

如果感觉胸闷、坐立不安,发现自己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失眠,该马上看精神科?还是请假休息呢?

“只要影响正常生活超过两星期,就要找精神科医师,”台大精神科名誉教授胡海国指出,外在环境影响心情,胃口变差,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工作出错次数增加,容易生气、骂人,与家人、同事冲突、吵架,人际关系变差,可能就是压力过大而造成,应该要向外求助。

振兴医院身心内科医师袁玮也说,愈早找医师,接受治疗,效果愈好,甚至不须吃药,就能痊愈。

她在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维持完美形象,即使压力造成身体疼痛,无法工作、照顾家人,仍然硬撑到底,而且“自我感觉良好”,自觉情绪稳定,等来到诊间协谈,却是情绪大崩溃。

因此,一旦压力大到无法承担,千万不要独自承受,一定要向外求救。

【本文摘自《健康远见》找到你的快乐日记;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健康远见》找到你的快乐日记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