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挑选这篇文章】

我们期待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世界,却时常得遮遮掩掩;我们要学生在作文纸上写自己的种种感悟,但不许他们对人生下太过悲观的注解;我们只告诉学生跌倒了要站起来,却不习惯过问他们为什么会跌倒。

那些一倒地就再也爬不起来的“鲁蛇”,都不是值得学习的对象,所以我们不要去看、不要去想。可这世界一直比我们想像中的还要黑暗,人生一直都比我们预期的要艰难不是吗?一起来看看台大这堂零学分却场场爆满的“鲁蛇社会学”课,是如何教导我们在黑暗、不友善的大环境中安身立命:

(责任编辑:余如婕)


10 月 23 日晚博雅 101 教室,500 多人把平时仅能容纳 400 人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晚来的,只能坐阶上听课,图片来源:李明璁脸书 。

文 /  萧歆谚

10 月 23 日的晚上七点半,夜凉如水,台大校园里多的是漫步和骑單車的人群,享受下班后的休闲时光。但来到博雅 101 教室,气氛丕变,500 多人把平时仅能容纳 400 人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晚来的,只能坐在阶梯上。

这不是偶像歌手签唱会,仅是一堂无学分的自主学习课程– 由台大社会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开设的“失败者社会学”。

课程来到第三周,人数却一次比一次多,换到台大最大的教室还不够用,有同学笑称,干脆到小巨蛋上课好了。

台下坐的不只是台大的学生、还有高中生、剧场工作者、外商公司的上班族、SOHO 族、甚至还有年轻爸妈下班后,抱著幼儿来听课。期间,偶而传来孩子的哭声,变成课堂小插曲。

这门课到底有何魅力,吸引如此多年轻人,宁可放弃晚上两小时的休息时间,也不想错过?

“谢谢大家,刚过中秋佳节还要跟一群鲁蛇挤在一起。”导论课堂上,李明璁顶著招牌的褐色“麦克风头”,穿著 T 恤和哈伦裤半开玩笑地和大家说。


李明璁顶著招牌的褐色“麦克风头”,成为个人识别。图片来源:

他在今年台大社会系小毕典上,以《与失败者同在》为题的演讲,赢得不少回响。课程就由此出发,他要介绍 10 余本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从不同角度剖析大环境对失败者的定义,探讨“鲁蛇”在台湾年轻一辈中,最流行也最复杂的身分认同议题。

这学期李明璁由于“升等争议”,无法在台大开课,所以自开无学分课程,未料却吸引 500 多人参与,他除了感动,也认为与现代人的挫败与焦虑感有关。“一种觉得很闷、陷入泥淖、不知所措的感觉,”他事后分析,过去的挫败经验和创伤没有被好好解决,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所带来的焦虑。

而这门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讨论如何“安身立命”。

过去社会学都专注讨论结构面,对个体著墨较少,李明璁期待能和同学一起观照和同理“鲁蛇”的处境,甚至提供解方。从心理学、政治学、文学等不同取径,让失败者的个体、群像与结构都能平衡地被讨论。

例如第一堂课是由高夫曼(Goffman)的经典作品《污名》出发,探讨谁被烙上污名,谁又能被平等对待;第二堂课从傅柯(Foucault)的《规训与惩罚》延伸,探讨被处罚规训和自由人之间的差别。

教材很艰涩,李明璁却能深入浅出讲解,台下几乎没有同学在滑手机,全神贯注,搭配讲义聆听和作笔记。

到底谁是“鲁蛇”、“失败者”?

他举亲身经验为例:在英国留学时,曾在路上遭街友笑骂是“little yellow man”(矮小黄种人);入境英国,因亚洲人身分,被要求进行额外的身体检查。

在台湾人的眼中,留英的他似乎是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生胜利组”,但面对世界不同的族群与阶级时,仍然可能是他人眼中的失败者。

李明璁透过案例阐述,社会对失败者的许多标签,都是权力关系作用的结果,而非某个人“自然就是如此”的属性。例如人们对高矮胖瘦的烦恼,不是个人的问题与挫折,而是来自社会对美的标准划出界限,指责与排斥掉出界线外的人。

面对看似充满敌意的大环境,我们该如何“安身立命”?

李明璁认为, 要学习体贴他人、面对自己和改变社会。这三项要素组成铁三角,缺一不可。

体贴他人,指的是要学习同理异己,不要为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就急著划清界线,要试著设身处境替他人著想。

学会体贴他人后,就能理解自己在社会架构下的处境,也许自己也会被他人视为异己,但理解他人划清界线的脉络,就不会莫名惶恐。李明璁还引用德国哲学家班雅明(Benjamin)的话:“幸福就是能够认识自己而不感到惶恐”,强调面对自己的重要性。

但如果只体贴他人和面对自己,不去改变社会,仅能独善其身。行有余力试著去推动社会改变,才能完整人生。

针对教育,他语重心长谈到, 教育如果不能深刻同理失败,一心只想表扬成功者及惩罚和排除失败者,终究只是自以为是的教育,不会达到任何改变。

第一堂课程结束后,学生仍意犹未尽,课后甚至有人主动为老师架设网站,PO 课程影片,分享给无法前来的网友观看。

这门教人安身立命的失败者社会学,李明璁将继续帮焦虑的年轻人解惑,共同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本文经合作伙伴 远见杂志 授权转载,并同意 BuzzOrange 编写导读与修订标题,原文标题:〈500 多位青年为何抢上“鲁蛇”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