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刘少青

12月5日至6日,应朱靖江老师之约,参加首届中国研究生影视人类学作品展。闭关两天,连续观摩了来自云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7部影视人类学作品。这些作品以展现少数民族文化事项的人类学影片为主,也有的表现某一社区中存在的现象、个体生活,类型大多为纪录片。两天时间,对所有展映作品从学术理论、拍摄内容、技术技巧等维度进行了评议,并与导演和观众就影片内容、背景、拍摄手法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讨论广泛而热烈,也让我可以对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做一次深入的梳理与思考。

纪录片创作者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著客观纪录、主观表达来进行的。而纪录的手段呢,则是通过摄像机纪录下来的影像和声音。纪录片导演的工作,就是把他拍摄下来的影像和声音经过加工,变成作品呈现给观众。这个过程就如我们把目击的一件事情转述给他人一样,所以我说,纪录片导演实际上承担的是一个转述者的功能。

我们在向别人转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一定不是一比一的还原所有信息,会有所取舍,会有轻有重,这就是主观表达。这个“主观”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没有虚构、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如果脱离了客观事实,眉飞色舞、添枝加叶,那就变成八卦了。纪录片的创作也是这样,要努力做一个冷静客观的转述者。前期拍摄时,摄像机的镜头就是你的眼睛、话筒就是你的耳朵;后期编辑时,你要做的就是把你听到、看到的信息经过整理,转述给观众。

这里有一个是否用解说词的问题。很多导演是不赞成用解说词的,因为“解说词配画面”的形式更接近于专题片,犹如一个视频说明书。比较极致的追求是全部用纪实素材来结构作品。其实,用不用解说词不是问题的关键,只要我们坚持以“做一个忠实的转述者”的理念来创作,用解说词也是我们“转述”这一行为的有效手段。

我比较赞同的做法是用第一人称来撰写解说词,甚至就由导演本人来亲自配音。这样,“解说”就成了“转述”的手段,而且导演亲自“转述”也让内容更加真实、可信。多年前我们观摩冷冶夫先生的纪录片,大多是他亲自配音,用第一人称把他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告诉我们,让作品非常生动。散文写作有一个“有我无我”的问题,就是作者本人是否用第一人称“我”出现在文章中。纪录片创作也是一样,“有我”的作品才会更生动、更真实、更可信。

努力做一个冷静客观的转述者吧,送给做纪录片的朋友们。共勉!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