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琪拉编译)
许多人借由浏览TikTok,或是IG获得生活信息、理想的食谱、最新的新闻等。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竟开始使用社群媒体,询问自己是否有精神上的疾病,包括是否有过动症、自闭症、忧郁、洁癖、强迫症等等。
过去几年来,社群媒体平台,包括TikTok与IG,都遭到越来越多的社群大众的检视,担忧他们对年轻人的不良影响,甚至影响精神健康。有趣的是,年轻人竟仍利用社群媒体,来判定自己是不是精神很健康。
这样的趋势,越来越困扰著父母、学校辅导、与心理治疗师。有许多年美国轻人表示,他们会追踪一些网红,这些网红会分享自己的精神状况、症状以及正在进行的治疗,有些人还会分享一些自己创造的[审核名单],帮助使用者决定自己是不是符合一些精神疾病的状况。
虽然利用网络自我诊断健康并不是崭新的概念,有很多父母也认为社群媒体可以帮助它们的青少年得到更多精神健康的信息,帮助他们不孤单。不过,仍有许多父母与专家都担心年轻人这种自我诊断的行为会错误为自己的行为贴标签,而过度解读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反而感到被孤立,而造成反效果。最不好的状况,年轻人可能还借此自我寻求用药。而且,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之下,年轻人将会在社群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相关的贴文与影片,而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兔子洞中。对于心思单纯的年轻人而言,一旦自我诊断自己有问题,就很难在说服他们,他们是健康的。
图片取自:(示意图123rf)
儿童精神医学医师Larry D. Mitnaul表示,他已经看过很多年轻人错误的在网络上面搜集自己对精神疾病的知识,以为自己就得到正确的诊断。他说,年轻人经常以为自己得到过动症、自闭症以及反社会性的人格、或是多重人格。而这种自己从网络上诊断自己的状况从2021年开始开始变得严重。他说,许多年轻人会表达自己经常情绪反复、紧张、有时候会怀疑自己,但是这并不表示自己就有精神疾病。
许多专家认为,年轻人倾向过度诊断自己,为自己贴上不必要的[疾病]标签,反而限制了自己的社交,限制了自己的未来,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误导了自己的方向。他们也可能潜意识里面借由为自己贴上疾病的标签,期待别人降低对自己的期望。
对此现象,Meta表示他们已经创建许多知识性的活动,帮助年轻人获得正确的心理健康的信息,目的就是要激励年轻人寻得正确知识管道。
对此现象,正面来说可以看出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社群媒体也可以帮助他们与人链接,获得更多信息。不过,信息交换毕竟不能取代专业医师的问诊。要让青少年除了认识自己以外,寻求专业咨商,才是最正确的手段。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