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辜树仁

一场干旱,让中钢和高雄工业区的邻居们,搭起了资源互通的桥梁。一条又一条的输气管,将自己不需要的废气,交给对方二次利用,连带吹起台湾工业区循环经济的风气。

一九九三年夏天,台湾南部发生干旱,高雄临海工业区赖以为生的东港溪,溪水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溪水盐化。

由于化工厂需要用锅炉烧水,制造大量蒸汽供生产使用,溪水盐化导致抽水站抽上来的水完全不能用,工业区内的中石化、李长荣化工等大型石化厂,面临停摆危机。

虽然后来天公作美,降下大雨,危机解除,但已让石化厂吓出一身冷汗。为了不再让自己也变成“靠天吃饭”的行业,临海工业区的业者于是一起开会讨论解决之道。

讨论中大家发现,中钢的汽电共生厂会产生大量蒸汽,中钢本身并不需要,于是李长荣化工率先和中钢谈妥,三个月内就从中钢厂区直接拉管线到自己厂区,从此获得源源不绝的蒸汽可用,不再需要为无水可烧发愁。

直到现在,临海工业区以中钢为首,总共有十四家工厂,透过管线互相链接,让“A厂废气”,变成“B厂资源”,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不仅减少资源消耗、废气排放,也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经济效益,朝著形成工业区内的循环经济,踏出第一步。

废物变资源 一年省下十亿成本

类似中钢这样的大型重化工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固体和液体废弃物,大部份其实都可以成为“二次能资源”,自己回收再利用,或是成为其他工厂的能资源。

“废弃物是什么?摆错地方的资源,才是废弃物,”中钢助理副总、能源环境事务推动办公室负责人张西龙强调。

中钢的汽电共生厂,就是回收炼钢制程中的废热发电,过去必须自己花钱,将蒸汽降温到不会对空气品质造成影响后再排放掉。

现在,中钢不但不用自己处理废蒸汽,降低成本,一年还可以卖出约一百六十万吨蒸汽给周围的化工厂,加上其他废气,可创造二十亿台币产值。

对周围化工厂来说,过去自己花钱建锅炉,烧重油、烧水制造蒸汽,不但污染空气,操作不慎还会发生锅炉爆炸的危险。现在向中钢买蒸汽,减少水资源消耗、废气排放和提升工安,光是去年就少了十亿元生产成本。

“这是对他有利、对我有利,对各方都有利的事,”张西龙说,“能源互通有无,供应就会比较稳定,工厂运作的风险会降低很多。”

近年也积极推动循环经济的染料与特用化学品制造商永光化学,总经理陈伟望也认为,企业就是希望能在价值链内,尽量降低成本、挤出获利。

“所以,加强物质流管理,让更多废弃物变成资源,是有直接经济效益的,”陈伟望说。

当初,就是因为中钢和李长荣化工合作产生显著的效益,消息很快在工业区传开,吸引中石化等其他工厂加入。…(完整报导,请见《天下杂志》第607期 )

【延伸阅读】
飞利浦 不卖灯泡 改卖“那道光”
陆客急栋风暴中 他们寻找新出路
新电业法推绿电 电价九年涨四成
隐形眼镜 10大NG用法
循环经济:友善地球的模式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本文由天下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