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第五德嘉
台湾社会重视名校,也对孩子考试的排名与分数在意,因为没有人想当输家,这是人性千年法则,刻意否认没意义。
除了那些可以把学校课本当课外读物看,还觉得津津有味的高分同学外,孩子们在学校念书考试充满了升学压力,但是爸爸妈妈当年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这种生命历程也是能感同身受。
走到了这个时代,虽然台湾社会还是纠结在排名、分数,但是父母与孩子们都不能忽略一个误區,那就是少子化造成的竞争强度,其实是变低了。
新生儿数量的误區
现在面临升学压力的孩子,大约都是在西元2000年左右出生,而他们的爸爸妈妈出生在1970年前后的时代,根据内政部户政司人口统计数据库的资料统计如下:
孩子这个世代的数据:
西元1999年的孩子出生数是283661人
西元2000年的孩子出生数是305312人
西元2001年的孩子出生数是260354人
西元2002年的孩子出生数是247530人
西元2003年的孩子出生数是227070人
西元2004年的孩子出生数是216419人
西元2005年的孩子出生数是205854人
是从30万左右向20万逐渐递减。
而爸爸妈妈世代出生的数据:
西元1973年的孩子出生数是369022人
西元1974年的孩子出生数是369671人
西元1975年的孩子出生数是369349人
西元1976年的孩子出生数是425125人
西元1977年的孩子出生数是397373人
西元1978年的孩子出生数是410783人
每年出生的人口数大约是40万左右。
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们的出生数比例是1:2。
1.消失的高手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还在用自己当年面对升学的压力,去思考孩子的课业表现时,就会出现误區,忽略到少子化造成的每年参加升学考试人数,几乎减半的影响,这代表孩子在考场上的竞争对手,其实有一半根本没有被生出来。
2.排名问题
假设以前的班级是50人,若孩子念的班级如果变成25人,那孩子考出来的班级名次,基本上都要X2,才能算是爸爸妈妈当年的排名。
所以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太强而太骄傲,一切只是本来会出现的竞争者不存在罢了。
3.明星学校的迷思
当竞争对手少掉一半,孩子看自己的成绩与学校排名,必须用理性的逻辑来看待,自己表现的突出,是不是只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所造成的,不能太心高气傲。
念书只是为了不要变文盲
念书其实是为了打好知识最根本的基础,若是脱离了这个学习的过程,就会像其他没有义务教育的国家,只有少数孩子有求学的机会,最后造成全国大部分人民只能寻找最低阶的工作,或是成为远赴他国用体力来赚钱的外籍劳工。
当我们看到:「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公布世界竞争力年报,在61个受评比国家,台湾总排名由去年的第11名下滑到第14名。」,除了忧心忡忡台湾跌了3名之外,其实更要「另类地庆幸」,这世界居然还愿意让台湾参加排名比赛啊!可见台湾多有竞争力。
台湾孩子因为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能接收到基本教育的训练,在这种状况下,创建了一个没有文盲的社会,因此能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与其他国家一较高下。
跟全世界的孩子一较高下
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有呼吸能力」的人,就能上大学的时代,台湾孩子基本上还是要以实力主义至上,超越分数迷失,真正目标是让自己会被世界级的顶尖企业吸收,所以高分、高排名、念名校的孩子其实不能自满嚣张,这不是自己太强而是对手不存在罢了,他们根本没出生啊!
总之,现代的爸爸妈妈在教养自己孩子时,要鼓励他们放开眼界,他们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台湾的其他孩子,把孩子的格局推向世界,从考试分数与排名顺序拉开、拉远,排名数字就算在其他孩子前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孩子」没有被生出来,当孩子认清事实,才能把全球各地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同学,也才能在竞争力这件事情上,注入更多元的实力,不要被数字上的思考误區蒙蔽了。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