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黎松子
众所周知,大陆的生育政策是从一胎到二胎再到三胎, 2021 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国家丢出了重磅炸弹,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个重磅炸弹扔出的时机实在是很微妙啊,简直是61儿童节最硬核的礼物了。网上吐槽声山呼海啸,就我来讲,反正我不生,谁爱生谁生。疫情期间生孩子的都是勇士!
Part1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的人强烈吐槽,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分析这政策的可行性。
有的人比喻:我不买三辆玛莎拉蒂,是因为玛莎拉蒂限购吗?
有女性抱怨:一胎生完,工作都不好找了,文凭和经验变成风,被年龄吹走了。
有的人说:教育、医疗、屋价、养老这四项先妥善处理好再来说生育问题好吗。
有的人说:结个婚都要掏空父母多年血汗钱,置办婚礼,买房,装修,三金,蜜月,彩礼。夫妻俩努力工作为了车贷房贷,扶养一个孩子已然筋疲力尽,怎么可能有能力去生养三个。
有人说:孩子多就是在占国家便宜,全方位的占便宜。但对一线城市的普通老百姓呢?生得起吗?占得了国家的便宜吗。
有的人看热闹不闲瓜大,从戏谑的角度分析这政策的荒诞性。
有人说:中国开放三胎,澳洲和新西兰的奶牛乳头一紧。
生产避孕套的杜蕾斯说:那我走,你们玩。
生产家具的商家说,这样装修(三层铁架床),睡在儿童房里,就能体验火车卧铺的快乐
生产汽车的商家说:7座SUV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夫妻2人,父母4人,孩子3人,9座车才是未来的新风口,全家出行的标配。
90后开始畅想未来:63岁清晨,七点闹钟响起,去三个房间看了看三个孩子是不是都乖乖在家睡觉,帮9个孙子孙女做好早饭,再去两个房间看一眼四个老人是不是都还在好好地睡著觉,然后安心地挤地铁去上班。
有的人说:二胎都生不起的人,不配加入群聊。
投资板块里,白酒依旧强劲,本来要喝的满月酒、周岁酒、升学酒、结婚酒,现在通通能翻三倍;
Part2与其开放三胎,还不如开放非婚女子生育
就以我来说吧, 一个大龄的单身女性,今年37岁了,未婚未育, 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也不会很快结婚,你说让我生,我怎么生。生一胎我都不想生,何况生二胎、生三胎。而大多数生完一胎的妈妈们,她们的观点是, 我作为女性来到这个世界上, 当然应该要体验一下当母亲的感觉。那我既然已经生了一胎,我已经体验到了这种感觉, 我为什么还要再体验一回这种感觉呢?这种感觉又不是性高潮,毕竟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是被咬肿的乳头,难看的妊娠纹,身材走样,头发大把大把的掉,还有永远不饱足的睡眠。
如果我的生育指标可以卖的话, 那我真的愿意把我的3个生育指标都卖掉,给那些想生6个孩子的人啊。前段时间不就爆出一个大瓜,说国内某教育集团的老总在国外买了100个所谓的高阶卵子,然后呢,再找了10个所谓的高阶孕母,然后生了10个女儿带回国内来养。他的目的就是要生100个女儿。所以,这些有钱人,想生就生啊,有条件生就生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生育都是基本人权吧,想生的自然会生,不想生的一个也不生。同样,单身女性也是,如果想生,应该与婚内生育享有同等权力,而不是非得要去国外精子库搞个镜子人工授精,自己生自己养,凭什么不让单身女性生育?
Part3 老龄化是趋势,尤其东南亚国家
我们东亚国家跟欧美国家不一样,欧美国家是经济越发达, 生育率越高, 但是我们东亚国家呢,恰恰相反, 比如日本、 比如韩国, 还有我们中国, 我们的生育率都非常的低, 为什么呢? 因为东南亚国家的人竞争非常的大, 内卷非常的严重, 所以大家都不想生。屋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啊。在日本, 老龄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大部分健康的60岁、70岁的老人他们还在工作。甚至在日本, 老年人的尿不湿的销量已经超过了新生婴儿的尿不湿的销量。
在日本上升最快的新兴产业就是旧屋改造行业, 为什么呢? 因为日本的老龄化那麽严重, 很多旧住屋其实已经不太适合老年人独居了啊, 所以旧房改造行业就兴起了。 比如说在马桶上装扶手,因为有的老年人他上了厕所以后, 他站不起来,需要用扶手。比如说门口的一些坡道,比如说这个天然气、电器的断火断电保护装置。因为有的老年人他开著天然气就忘了关了。
引用三联生活周刊的《放开三孩,能刺激生育吗》这篇文章。里面说中国刚刚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2020年的出生人口比上年大幅下降了18%,人口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更值得关注的是总和生育率下降,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位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2.1个小孩,也就是总和生育率维持2.1,才能保证下一代的人口总数不下降,如果低于1.5,就可能会进入低生育率猫腻。中国最新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只有1.3,正式跌入了低生育率警戒线之下。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人口抚养比是5:1,也就是5个工作人员抚养一个退休人员,将来这一比例很可能会到1:1,也就是一个工作人抚养一个退休人员。
Part4智慧化养老才是老龄化的解决之道
这个政策的初衷是鼓励生育,缓解老年养老压力,但多生孩子,真的能解决养老的问题么?
我们中国人认为养儿防老, 那养儿真的能够防老吗? 在现代社会, 每个人的压力都这么大, 你生一个孩子,相对他的压力要大一点, 他未必能照顾到老人, 但生一个还好,只要他孝顺, 那基本上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那如果生3个儿子呢,那就容易扯皮了, 每个儿子的媳妇儿吹吹枕边风, 妯娌之间的小心机。 所以那些多子多孙的老年人, 他们的老年境遇并不会比那些只有一个孩子的老年人的境遇好太多。所以将来普遍的养老, 我觉得是社会养老、 社区养老。在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这个基础之上呢, 来加上我们的智慧养老, 就是我们利用现在科技的这个便利来进行一个智慧的云端养老。
中国老年人大部分观念还是比较守旧的,他们认为孤家寡人才会去养老院,我有儿有女凭什么要去。面子上也挂不住。
有统计显示,将来在家里面养老的大概在80%到90%, 这叫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只有10%到20%。
养老院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养老院里,前天隔壁房间的老王走了啊,今天谁又走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他就在不断的在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死亡的那个脚步声。最恐惧的不是恐惧对象本身, 而是这个恐惧对象的某种不确定性, 所以老年人们都不喜欢。
中国的一个海滨城市珠海,原本想把自己打造成养老城市, 后来发现这个策略错了, 改为发展教育, 吸引很多的国内和国外的学校到那儿去办分校,比如北师大珠海分校等等, 这样呢,珠海就是一个充满著年轻人的城市,老年人每天都能看到这些青春活泼的学子们, 所以他们愿意去。
所以养老院未来可能不会太流行,而社区养老看起来更可行 。
因为我们现在可以抓取大资料,能把分散客户的需要集成起来,比如美团,比如滴滴,直接进行云端服务,将来养老呢,也许会走这种模式。
图片取自:(示意图123rf)
比如社区养老
很多楼盘的会所就变成了未来的托老所和老龄化服务中心。为什么还是需要这个东西呢? 原因很简单, 其实哪怕就在居家养老, 每天这些老头儿啊,他还是跟小孩一样,人长到一定程度就会老回去了,他需要有社区托老所。 他得一块玩。然后呢,有一些老年人处于白天需要有人来照顾一下的,还有一些更老的呢,就像更小的小孩儿需要全日制照顾, 就像幼稚园的大中小班、托儿所倒过来。
以后很可能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产业,就是说有一些人在这个社区里面负责3到5个老年人,甚至更多的老年人的照顾, 他是专业化的。 因为毕竟家里面假设劳动力都要出去工作的话, 他就不可能在家里面照顾一个老人。万一这个老人有行动不方便呐,或者是帕金森啊, 或者是老年痴呆啊这种情况,他必须是要有很贴身的照顾。如果是打120的化,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黄金救援时间就那麽短,但是如果他这个急救措施是可以分散到物业社区的,在社区里面常驻,那就会非常快速有效。
以前广州有一种女人叫自梳女, 就是那些一辈子没有嫁,就自己把头发梳起来,那些女人后来都孤老了嘛, 她们就自己形成一个社群,互相照顾,这个叫做互助养老。就像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太监孤老的地方,
在加拿大有那种类似于互助组和合作社的那种社群。如果是以养老这个主题创建这种社群, 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它的整个生态要完整。所谓生态就是多样化要素,这里头无论是性格啊、 职业、 年龄啊、 背景, 他要多样化, 这样才能够形成自组织、 自管理、 自修复的社区,这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思路,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共享经济。
比如积分制养老
将来很可能会推出一种类似于积分制的体系,就是说你老了想要别人的照顾,那你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参加社区服务,积攒积分,类似于献血,你献血以后据说以后你在医院需要输血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因为将来是你有钱也没有用的, 没有人来为你服务。
以后想要享受别人对你的照顾的话,你得去在社区里面做多少个小时。 其实这是共享经济的一种变形,也是一种金融行为,就像存款。 你年轻的时候你服务过啊, 相当于你把你积分的劳动存进去了, 将来你就可以从那里头提。
各种高科技产品,比如可穿戴设备和智慧家居
智能床
床本身就是一个监控设备,人老了隐私已经没有那麽重要了, 安全性更重要。比如说老人家头晕的时候倒在床上, 还来不及打救助电话。智慧床就可以随时监控预警,摄像头啊等等,随时都在感应监测资料,一旦老人生命体征出现问题了,自动报警。
比如说智能牙齿。
听说有这么个东西,有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很多器官是动不了的,人最后能够控制的是眼皮嘛, 次一级的就是牙齿了,老人可以咬牙来报警求助。
智慧型机器人
智慧型机器人在日本已经不是稀罕玩意儿了,机器人陪伴,在可见的将来, 一个完美的机器人跟你聊天,随著它对你脾气秉性爱好等信息的抓取并不断学习,真的有可能类似于真人的陪伴。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你对老去也不那麽可怕呢。一切交给高科技,并不是只有血亲才能照顾你终老,对陌生人也多一点信心。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