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响力新视野/记者梁璃月】

最近北美馆筹划《物.理》一展,由14组团队呈现了来自8国的创作组合,借由空气、声音、光、电、水等自然元素的操作,适切反应当代艺术回归事物本质的形上观照,突显艺术跨越科际学科疆域的教育潜质,以作品为触媒、观者为介质,共同打开一场跨五感的现象体验。

(影像来源: 北美馆 )

北美馆策展人苏嘉莹以为,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在于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辨,此穷极事物之理的探寻,恰如西方科学的起源,亦来自事物根源的执著;当代性与科学性平行相成,本展欲透过基本物质元素的操作,将肉眼无法辨识之物理现象以及其精神性、概念性,转译为观众友善的感官语言。

她表示:“《物.理》一展除了直指展览名称‘物理’(Phsysics)的科学层面;更透过断句的文字游戏,试图带出‘事物道理’的意涵,期待透过展览安排,尤其是数学作家赖以威的文字,邀请不同学理背景的参与,以理学家的视角,将当代艺术推广给更多对这领域陌生的观众朋友。”

(影像来源:Zimoun)

本次展出作品运用音域、光线、电场、随机等物质界用以组成现象世界的元素,透过互动性艺术装置,将参与者重新交织回自然界的一环,例如:艺术家曾伟豪(Wei-Hao Tseng)的互动声音装置作品《语林》,以声音波形于展墙上设置出短路的电力循环,惟经人体内的微电流链接,方能使作品发出声响;林国威(Kuo-Wei Lin)《间隙 — 不能言语的车架限度》、《间隙 — 匿名的转移(自动备份)》和限地制作《封住展场出入口的建材》则细腻再现大众运输系统中,前一位乘坐者遗留下来温度的身体感。

此策展概念将展场转化为艺术的实验场,创作者提取生活经验或运用日常物件,巧妙操作观众的感官经验。例如:毛利悠子(Yuko Mohri)的作品《大船花卉中心》及彼得.费奇里(Peter Fischli)与大卫.魏斯(David Weiss)的经典作品《事物之道》刻意营造日常物件的异常表现,表彰物件本身多元的质地,以及日常物件串连运作后的丰富态样;齐勒纳斯.坎培纳(Žilvinas Kempinas)的《000》以及安东尼.特西奥与卡蜜儿.维雪(Camille Vacher)的作品《正在飞》透过日常物的巧妙排列,让动力、空气等无法感知的存在,成为可被体察的进行式;尼可拉.汉纳(Nicholas Hanna)《泡泡制造机》将童年经验放大,制造出延续性的巨型泡泡,重现儿时不设限的自由想像。

豪华朗机工(Luxury Logico)的《寂静之黑》,在暗房中以可视的光点运动,给予观众如虚似实的视觉经验;陶亚伦(Ya-Lun Tao)的作品《留白》则反之,透过光影与环境条件的特别设计,消融空间感,建构出超现实的身体体验;蜜莉.希葛(Miri Segal)《从你们眼间来的光》以投影为对象,操控人眼“能见”与“不能见”的边界,直观地呈现主观与客观、想像与实际之间的灰色地带;姚仲涵(Chung-Han Yao)的现地装置《时光》则以日光灯装置,形塑精准的视觉效果,映衬出电灯呈显当下时间所必然造成的微妙延迟。

艺术家更透过随处可得的媒材,以简单机械装置的介入,探寻偶然的吊诡,形成视听感官上的秩序与生命力,以更具亲和力的姿态,与观众一同窥见便宜、规格化素材背后的逻辑,如同兹摩恩(Zimoun)的《12个风扇,1.6立方米包装颗粒》以及《117只直流马达,210公斤木材,170公尺绳线》大胆以展场幕后常见的工业物件作为展示主角;徐瑞宪(Ruey-Shiann Shyu)的《醉八仙》以及《一种行为》透过电力控制,让机械装置随机或乱步于画纸或掀动开阖,展现作品与哲学、禅意之间的微妙关联;涅尔兹.维尔克(Nils Völker)的《十二》则选用台湾本地常用的临时性帆布材料,赋予呼吸的生命感,呈现未曾留意的质地和声响。

本展除了“超展开教室”计划之外,为搭配《物.理》一展,特别针对国高中美术、物理、生活科技等跨领域教师,筹划一系列研习工作营活动,将由策展人导览,在馆内教育人员带领下,一同思考如何将展览内容转化为具体课纲的方法,透过作品视觉化的呈现,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一视可见的具体存在。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