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

◎畲日新(逢甲大学讲座教授兼跨领域设计学院院长)

英国每日邮报日前访问任教于剑桥大学的知名天文及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这位一直对人工智能提出严重警告的科学家再度表达他的忧虑,认为人类创造了可以毁灭世界的人工智能,却没有创建有效的机制去防止毁灭的发生。但霍金也认为,气候变迁、人口过剩和疾病不只是人类的威胁,也是这个地球的威胁,在解决这些问题之际,人类发展出的科技已遗留下许多后遗症,人类唯一的希望是在其他星球上创建一个人类的殖民地,在那些如科幻电影的情境未实现之前,地球与人类必须被保护的唯一办法,就是运用人类的逻辑与理性去控制这个可能即将到来的毁灭。解决问题需要的智慧是极度欠缺的,所以人工智能仍有高度的发展需求。

纠结的是伦理问题
有关人工智能的纠结,一直都不是科技的选项,而是伦理的选项。在极度竞争的大环境中,贪婪和愚蠢成为人类毁灭的根源。不断加码的竞争使得钟摆回荡的反省自问我们是否活得太辛苦,但又不得不顺著竞争的逻辑继续加码。数码科技值此数码转型的阶段,全面入侵人类生活,伴随而来的许多挑战接踵而至。

例如,大众关心的首要威胁是信息安全,但这个问题症结是信心,而非科技,因为再严谨的加、解密还是会被破解,正如公元2000年前后的电子商务泡沫化,并未拦阻过去十年在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资安技术升级了,破解资安的骇客也进化了,当人们对网络交易的信心提升了,网上购物的经济活动也跟著蓬勃起来,而值此同期的资安威胁并未一时或减,科技进展的伦理面对重重挑战。

我还是不是我?
伦理的第一道难题是身份认同(Identity)。医学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的寿命大幅提高,负面的效果很多,如年金造成政府的难以负荷与医疗资源分配面对大量的新兴挑战。人工关节等各类型人工器官将陆续登场,也是积层制造(俗称3D打印)的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当模拟的人被陆续以各种医疗方法与安装人工器官延续我们的健康时,我还是不是我?

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已经研发借由植入芯片在脑部控制癫痫的技术,各种疾病被植入的芯片监控早也不是太令人震撼的新闻。除了生理外,心理学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分类恐怕也面临崭新的“数码我”的挑战。更惊悚的命题是,灵性有无可能数码化?数码巴别塔似乎正以难以想像的速度垫高中,或许是无神论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从科学逻辑的门缝中窥及的巨大风险?

伦理道德涉及到在正确与错误的行为受到概念驱使下,人们应该怎样过正常生活,其中涉及许多价值判断。当人能如君子般地自重时,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自律不足时即需要“他律”的规范框架予以限缩,以免排挤了他人的空间。常听人说,法律是道德(伦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在社会经历数码转型的过程中,有许多伦理道德的灰色地带,在后现代中难以运用人的自律加以规范,因此,数码法典即成为新生活的他律规范与行为准则。

阿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杨建辉日前发表文章,将人类社会的法典演进史划分为几个时代: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蒸汽时代的民法典;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是电气时代的民法典;2020年的《中国民法典》,应该成为数码时代的民法典。

大陆在过去十年的迅勐、井喷式的电商发展,让电商教父马云提出了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的倡议,并于去年G20杭州峰会时得到许多回响,因此,伟大的中国梦中似乎出现了数码法典的模煳图像。图像被低落的道德上了马赛克,讽刺的是,世界上最不敢在淘宝上买商品的人,可能就是中国大陆的消费者。

社会的数码转型改变了人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的伦理守则,更重要的是与存在本质的关系。当我们一方面享受数码化的好处时,更深层的伦理与神学议题正在浮现中。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日光之下无新事》数码伦理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