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

◎刘晓亭(牧师)

暑假将至,每年至此,父母都是焦头烂额,忙著花费大把钞票与心力规划孩子暑假行程,因为每个孩子都对暑假有很高的期待。只是,我们都忘了,若不是学校逼得这么紧,孩子会这么期待暑假吗?因此,在家长疯狂投入暑期活动之际,或许该先想一想整个上学制度,再审慎省思暑假活动的意义所在。

上学制度是哪儿来的?
多数家长都已经把“上学”视为理所当然,以至于不去质疑整个学校的概念,教育单位与民间也只是针对“教材”与“课程”多所争议,很少有人去反思,现有的“学校”是不是过时了?尤其在网络的时代。

仔细回想,现在大家熟悉的上学制度其实历史也不久,在我们上一代的农业社会,很多人都不去上学,尤其遇到农忙的时候。台湾普及化的西式教育始于1895年,地点在台北芝山岩,1943年开始6年义务教育,每个小孩都要上学,当时全台湾已经有1099所小学,但是遇到家里有事,还是有很多人不去上学,所以“上学”真的是一种人为制度,不是天经地义的。

 

那麽,上学制度是哪儿来的呢?答案就是“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台湾往往跟著美国制度走,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教育。

常春藤名校,大家熟悉吧?普罗大众确实不在乎学区,但是比较有概念的菁英家长,绝对非常非常在乎学区,高中开始就有“名校”。在美国买房子最要紧的就是“学区”,邻近史丹佛大学,就算房子一般,价格还是惊人,所有买房子的父母,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看房子的学区,只要是学区好,价格也几乎跟著攀升。

简单来说,美国的学校已经不是“教育单位”俨然成为一种阶级象征,读名校的家长往往也在课后花钱补习,并且希望孩子高中就多拿几门AP(大学先修学分),并且要为了申请大学的“资料”而参加一些活动,甚至这里还有专家专门帮申请者“美化”书面资料,这不是“扭曲”是什么?

教育还是父母的责任
台湾不也正在步上后尘?所谓“教改”被批为一种强迫大家接受的阶级分类,是一种现代化的科举竞争。这种方式依然适合后现代吗?尤其适合基督徒吗?基督徒看重的是“生活教育”而非知识学位。

当学校功课在“竞争”的本质上把孩子逼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一个低分会拖累全班的时候,从老师到同学都不喜欢你,上学哪有快乐可言?

当基督徒孩子为了应付功课,哪有闲情逸致读经祷告,培养灵修生活?连睡觉时间都不够,哪个狠心父母还要逼迫儿女?一个长时间被压榨的孩子又怎么能参与教会服事,从中信仰成长?所以,不是孩子不属灵,而是快被学习环境与文化压垮了,现有的教育剥夺了太多他们的时间。

理解这些之后,家长真的不能把暑假当休假放风,期满以后继续回学校“入监服刑”,我们也不能坐视教育制度让孩子变成有能力却不快乐的人,当学校逐渐走向一个“输赢论英雄”的擂台,父母必须挺身而出。

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能力在家教育,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把焦点更多放在孩子的情绪与感受而不是孩子的表现上。说到底,教育还是父母的责任,不是学校。

学校是一个试图帮忙父母的制度,但是当这个制度已经僵化的时候,家长还是要清醒。

暑假是最好的机会,在孩子心情轻松的时候去跟他们创建关系,这不是容易的事,要有耐心,而且可能遭逢冷漠以对,因为孩子已经习惯我们只是“规定”他做所有的事。温暖的关系,才是孩子幸福的关键!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刘三专栏》上学不快乐?你该知道学校教给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