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陕红宇

在UBER未进入大陆之前,的士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的士运营权全部掌握在的士公司中。后来,UBER与滴滴打车的相继出现打破了此局面,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在2016年8月2 日,滴滴公司将UBER收购,的士行业一下子回到了寡头垄断阶段。

对于目前的两大运营主体:滴滴打车和传统的士,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相爱相恨”。“恨”无需多言,它们是对手。“爱”是因为二者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进行合作。

滴滴打车有著传统的士所没有的优势,如方便快捷的叫车服务。在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通过移动平台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已经成为了消费主流,叫的士并不例外。目前滴滴除了开发了自己的软件外,还与协力厂商平台支付宝(大陆最大的支付平台)和微信(目前大陆主流的社交软件)进行合作,消费者即使没有滴滴软件,也能方便快捷叫到车。但用户想要等到传统的士,需要在路边等待它们的路过。滴滴打车将消费者从被动的等车者变为了主动提前预约者,这本身是一大进步。

其次,滴滴打车公司的运营本身进入门槛低。只要司机有两年驾龄,并且车子在一定价位,就可以申请加入滴滴。这项措施对于城市中的小白领特别有吸引力,在房贷、车贷压在头上时,滴滴打车为他们提供了挣零花钱的机会。有时候,开滴滴所挣的钱比平日里上班挣钱还多。对比传统的士行业,进入门槛则高很多,司机想要开的士,需要出各种“风险抵押金”、管理费等等,而且司机与的士管理公司地位不平等,自身权益很难得到保证。

滴滴打车虽占多种优势,但仍需要改进,如评价系统。目前的评价流程是这样的:乘客在享受完旅程后,可以对司机做出评价。满意度高则给5颗星,最低为1颗星,其他用户在乘车时可以参考这些评价信息,但司机看不到是哪位顾客给他的评价。这种设计存在一个问题:在司机与乘客发生纠纷问题时,乘客掌握著绝对权力,司机无申述空间,因为车内并未安装摄像头或录音机等记录现场状况的设备。

图片中的司机开的士开了10多年,去年开了8个月的滴滴,最后又转回开的士。问原因,他讲道:“心理憋屈,无处诉苦。有时因为没有按照乘客的要求到达指定位置,他们就会给一颗星,但明明那里不允许停车。他给你个差评,影响你的信誉,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接单越来越少。但我也不知道去哪里解释,只能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我们平时开的士,如果遭到用户的投诉,出租车管理中心会查看当时的调查录像和视频,进而确定责任,我们有可申述的空间。但在滴滴打车中,这种现象并不存在。”

虽说消费者是上帝,但好的乘车服务也离不开司机的努力。如果司机长期受到压抑,那后续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去抚平不满,因此,滴滴打车可以借鉴传统的士的做法,为司机打造一条申述信道,提升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