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 钟艺 图片来源:First Cabin Haneda

对于工作常需要出差的商务人士来说,航班延误、深夜落地,是最大的困扰。是打车前往市中心还是在机场附近随便找个酒店住下?是在机场熬著耗过一夜还是折腾著到酒店只为睡上四五小时?两种选择都让人难以选择。对于深夜转机或者赶早班飞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在航站楼里就能有酒店入住,机场可以提供零距离住宿产品,这是很多人的美好设想,有需求就有供给,机场胶囊酒店就这样在看似是旅客刚需的推动下应运而生。传统的胶囊旅馆是一种极高密度的酒店住宿设施,来源于空间使用意识极高的日本,胶囊旅馆因为细小空间而著名,一人一个“胶囊”,空间仅足够睡眠。

国外部分机场已经陆续出现了类似胶囊酒店的产品和服务。在2014年,东京的羽田机场就开设了一家“First Cabin Haneda”的胶囊旅馆,为在羽田机场转机的国际长线航班旅客提供睡眠服务。除此以外,东京的成田机场、曼谷的素万那普机场、曼谷的廊曼国际机场等,都有了胶囊旅馆的身影。

在中国,与胶囊旅馆类似的住宿产品并不多见,因为国内不同城市的公安和消防政策限制了胶囊旅馆住宿的发展。尽管如此,这块“大肥肉”依旧被很多人盯上,比如在这块空白市场上催生出的“机场睡眠舱”。这个由“睡机场”酒店带来的产品不仅为旅客提供可以躺卧的“胶囊”,还通过为客人提供办理登机牌、24小时淋浴、叫醒服务等让旅客们乐于体验这类新型产品,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对胶囊旅馆狭小、密闭、环境差的刻板印象。

今年,睡机场酒店青岛流亭机场达成合作,第一次将机场睡眠舱落地中国。广州白云机场的睡机场酒店也已经在今年投入了试运营,酒店位于机场航站楼的负一层,地铁出口处。随著和国内机场的一步步合作,可以想到之后类似于睡机场酒店的住宿服务能遍及机场航站楼,甚至出现在其他的交通方式上,比如高铁站、火车站。

胶囊旅馆的出现确实迎合了一部分的旅客,但是其市场环境并不容乐观。机场VIP室或者休息室是胶囊旅馆的第一号竞争者。除此以外,在机场周边三公里以内的酒店对它也有著不可小觑的竞争压力。同时,由于安检、消防、连带服务收益等问题机场也对胶囊旅馆施加了巨大的发展限制。内部和机场的沟通协调、利益平衡和分配,外部和各类酒店在价格和品质上的相互追逐,胶囊酒店在内外夹击下如何走出一条健康维稳的道路?

目前,睡机场酒店利用销售捆绑的方式不断挖掘旅客的潜在需求,从目前中国地区胶囊旅馆孕育发展的土壤环境来看,这是最有效的手段。和中国最大在线旅游平台携程等企业的合作,让旅客在旅游平台预定机票的同时,也可以与睡机场酒店的睡眠舱一起打包,为自己制定更为舒适的航空体验。

其实,这类胶囊旅馆不仅仅是单纯的住宿服务,而是以住宿服务为入口,串起一连串的机场服务,胶囊旅馆是否能运营成功,不仅是依靠酒店自身对这类住宿概念的传播和营销,更加要依靠机场综合服务体系的完善。

胶囊旅馆的问世确实出行的人们提供了便利,但在看似美好的背后,连带的是整个中国航空业对服务的概念革新,也是利益分配的重新洗牌。这个住宿业的新形态能坚持多久?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