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兰津渡
如果时下提起鸭脖,一定会想到武汉。武汉鸭脖,作为一种卤腊小食,俨然已成为武汉饮食文化的新符号,各类品牌的鸭脖店如雨后春笋般开遍大江南北,武汉甚至被戏称为“鸭脖市”。
然而时光倒溯十几年,在那个武汉鸭脖尚未风靡大陆时,我第一次对武汉鸭脖产生印象,却是来自由武汉知名作家池莉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活秀》。
这部电影让人对武汉鸭脖充满向往,也因为电影中武汉鸭脖这个称谓,而误以为武汉鸭脖就是只卖鸭脖的。但当到了武汉,真正尝到了实品,发现鸭脖王不止是卖鸭脖,各种鸭的部件乃至各类素菜均可卤制,而尝到了味道后,更是升起了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不跟湖南湘北老家吃到的”鸭霸王”系列的品种跟味道几乎一样吗? 同样的深红色泽,同样的香、辣、甘、麻、咸、 酥、绵,回味悠长。
话说回来,“鸭脖子”文化始作俑者确实就是作家池莉。在写于2000年7月的小说名作《生活秀》中,她把“鸭脖子”和女主角来双扬活灵活现地推向了大众。武汉鸭脖也正是因为小说和电影而得以成为一个鲜明的城市意象!但在武汉《长江日报》记者对她的采访中,得到的电邮回复是这样的:“很简单,你采访吉庆街老艺人或者自认为是‘来双扬’的刘琼就都有了,他们肯定很清楚地记得,以前武汉其他地方有无鸭脖子我不知道,至少吉庆街在我1999年动笔写作《生活秀》之前,是没有谁把鸭脖子当菜卖的,我给来双扬设计这个道具正是因为它偏僻独特。小说之后改编了电影,电视,话剧和现在的京剧,就形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挺好。”
很显然,武汉鸭脖在小说及电影轰动之前其实并不见得流行于全武汉,甚至并非原产自武汉,武汉这个兼容并蓄的大码头其饮食必定来路多元。从方言字音中,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出一些线索。湖南叫“鸭霸王”,刚好“霸”在湖南不少地区读作“bo”,语音学上称为元音高化,是湘方言的重要特征,而武汉周边的黄冈,鄂州地区也有同样类似的语音特征。到了武汉,或许被人讹作为“脖”。但真正的武汉方言也不说“脖”,而是“颈”。且看池莉小说原著中是如何写的: “鸭颈下酒,越喝越有”,“鸭颈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是活肉,净瘦,性凉……吃了鸭颈,添福又添寿”。电影改编中,却将方言的鸭颈改为了普通话的鸭脖,而恰好“鸭霸王”的湖南读音又接近“鸭脖王”,于是武汉鸭脖及缘巧合地成为了一张因方言而误读的饮食名片。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