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亭(牧师) Photo Credit: AdinaVoicu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这些日子以来,全球十分不平静,恐怖攻击四处爆发,就连向来稳定的德国也发生18岁青年在麦当劳滥杀无辜然后自尽,造成九人死亡的惨剧。

当恐怖攻击不是由恐怖份子发起的时候,日子更加不好过。当我们把郑捷以及内湖女童事件跟全世界的凶殺案一并观察之际,赫然发现,年纪轻轻的杀人犯平时似乎无迹可循,日本神奈川县本周也传出26岁的“好青年”在安养院砍死19人的悲剧,究竟怎么了?答案却是“不知道”!

犯罪预防愈来愈难
传统以来,大家对于社会治安事件都可以归纳出一些犯罪动机,但是趋势显示,犯罪预防愈来愈难,而且犯罪年龄愈来愈低了。更可怕的是,犯罪模式往往是随机发生,就连平日彬彬有礼,热情洋溢的青年人也有可能成为犯罪份子,这是现代人面对的最新挑战。

从圣经立场来说,上帝创造的人,不可能这么容易杀人,即使在战争年代都还是传出许多感人的故事,否则人类历史无法延续进步至今,在教育普及的科技与法治年代,杀人更是匪夷所思。与此同时,大家的生活经验中,整个社会还是乐于助人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事件而抹杀人性好的一面。

每逢暑假,还是有许多可爱的年轻人投入偏乡服务与志工行动,一个年轻人究竟会成为助人者或是害人者,这是非常值得父母与教育单位(包括教会)花心思去深思的。

在专家尚未真正研究出这些新的犯罪模式之前,基督徒父母至少可以把自己孩子照顾好。笔者从事青年与家庭事工多年,深深感受只要家庭功能正常,孩子几乎都是乐于助人,不可能走上“伤人”的路。

培养乐于助人的青年
倒是有一些“自以为”家庭功能正常的父母无法理解孩子做出反社会的行为,因为他们所谓的“正常”指的是:1.作息正常,2.财务收支正常,3.孩子课业或他项能力表现正常,4.出席社交(宗教)活动正常。

殊不知,这些正常只是假象,受过教育的青年都懂得表现出起码的礼貌,也在学校练习过一些人际互动,更知道如何在家生存。然而,一旦教育达不到“内化”的效果就有可能产生“压抑”的副作用,我们脑子被训练成为一个现代人,但是内心情感却不被了解,我们觉得父母不在乎我们,于是,怒气在无形中累积,却又不敢或不想表达(反正表达也没用)。于是,压抑到一个程度就产生失控的行为。麻烦的是,不只外人无从察觉,就连当事人自己也未必能意识到自己即将犯案,不同于以往的蓄意犯案,现在更多的临时起意与随机杀人,这几乎都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台湾孩子最需要的是“助人经验”,校园团契与许多学生事工近年来致力于“服务”就是个正确的方向。短期服务当然不能有神奇效果,但是至少可以让孩子不要沉溺于享乐或是过于自我中心。
台湾的孩子多半善良单纯,但是过度被保护,去大学报到的时候,父母拉行李,小孩滑手机是常见的事,这其实对孩子的心灵是负面的,一个人不能为自己负责之时,要他助人也是一种“外在礼貌”,不是内在热情。

请父母控制自己疼爱孩子的天性,多跟他们有交心时间,彼此多分享内心感受,引导孩子脱离自我中心,只有一个身心真正成熟的青年,才会享受助人的乐趣!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刘三专栏》助人还是砍人?父母给孩子的关键抉择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