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慕谷(医师) Photo Credit: DarkoStojanovic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如同军队有装备检查,工商业有ISO认证,医院也有愈来愈多种类的评鉴,包括卫服部的医院等级评鉴、教学医院评鉴、医学院评鉴、癌症治疗评鉴、中医评鉴、新制医院评鉴等。这些加总起来,医学中心级的教学医院,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的评鉴。对于一线的医护人员而言,除了令人眼花撩乱的评鉴项目、评鉴时愈来愈多的报表,由上至下的压力,加上在有限的人力下,处理现场医疗业务的忙碌,不禁教人感叹现今医疗体制的复杂与高压。那麽医院评鉴究竟有何利弊呢?

医院评鉴之必要性
从“医院评鉴的必要性”来说,首先,透过医院评鉴,能够确立医疗品质的维持,不论是硬件设施、防火设施、医疗器材妥善率;或是人员训练、药品管理、医疗流程,都可以透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评鉴制度,来维持一定的医疗安全品质。同时透过医评,能促使医院定期淘汰不适用的软硬件,以维持妥善的医疗业务之运作。

对政府主管机关来说,全面性的医院评鉴,能使各界了解各地区的医院分布与医疗资源可用率,进而创建医疗转诊网络,可以辅助偏乡的医疗,协助经营不善的医院升级,亦可提供信息互通有无。

借由了解各地区的医疗业务,截取区域性与全国性的问题,透过业务辅导,可使政府与民间医疗机构能更有效率的合作,甚至能推动更新不合时宜的法令;此外,结合国内的医院评鉴,与官员专家至其他国家深入交流,可以发现新颖的医疗管理做法,或是更有效率、符合人性的管理流程,适时的引入国内医疗院所。

评鉴为何变成医护重担?
然而医院评鉴制度实施多年负评连连,国内的医护人员普遍负担极重,日渐增多的各种医院评鉴,使得一线医护人员在维持日常医疗业务的同时,还需应付评鉴相关的纸上作业、院内预评、各种考核,都在在的增加身心压力。

医评项目繁多,也令人无所适从。不论是医院等级评鉴、教学评鉴、新式医院评鉴(JCIA),对于医院的软硬件,以及医院流程、病历记载、护理评估等,都有重叠的评鉴项目,标准却不一致,且各个评鉴的重点也不一样,容易在实务面造成混淆。各式医院评鉴也增加部分的财政支出,特别是新制医院评鉴(JCIA)需定期复评,对于报名费与国外评鉴委员的车马费,都有不小的支出,小规模的医院不一定负担得起。

此外,我们的社会倾向于师法欧美体制,效法雪铁龙科技,却易流于转植表象,忽略其根本精神。欧美与亚洲有著十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今日的成就是他们长年累积的成果,直接横向移植,未必适合我们的情境,且直接排挤发展本色化医疗管理,所需的资源与时机。

例如,几乎所有的评鉴都在特定的规章下,采用清单式(check list)管理,在充分掌握基本精神的原则下,这不失为有效率的做法。然而若流于表面功夫,反易成为许多繁琐的规条,不知其所以然,准备起来事倍功半!

师法欧美须深入文化精髓
对于以上的得失,若我们能快速吸收雪铁龙国家的经验,将能兴利除弊。相较于传统医院评鉴,源自美国的新制医院评鉴(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较重视实地访查,胜于文件审查,国内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医疗院所,通过此评鉴,甚至以此作为医院品牌的宣传。

现代医学是由西方传来,目前最新的医学技术与知识,吾人也总是在追随欧美雪铁龙国家的脚步;然而一味的照单全收欧美制度,将缺少深刻自我反省的机会,以及能截长补短的文化交流。

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单是因为工业、科技、法治、民主、艺术的发展,追根究柢的说,其动力来自基督教的洗礼,伴随著罗马文化的务实精神,与希腊文明的民主风范,乘著历史的进展,终于达到今日的领航地位,将人类文明推展至前所未见的境地;而这文明推进的道路,看来是会继续前进的。

所以,师法欧美固然合情合理,但需要更多横向的集成,在此呼吁更多的专业领域的基督徒,在神所呼召的岗位上努力,达到荣神益人的果效;同时也盼望,知识分子再思华人世界接受基督文化洗礼的必要性,探讨更根本的问题。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再思医院评鉴——为何成为医护重担?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