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君 Photo Credit: OpenClipartVector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在我模煳的记忆里,当年父亲带著妻小乘著一辆载满家具的货车,浩浩荡荡的从外县市搬来,展开家庭新生活的一页。我们的童年、青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直到眷村改建。

眷村马路成了游戏天堂
村子的入口和前村相连,有两个矮柱,上面标识著村子名称的四个大字。我们的村子少说有三百户,有不同官阶的家庭,从士官到校阶都有。村中有一个自治会,在那个电话少有的年代,自治会就有这样的服务,外地打来电话,立刻就有广播响起,通知某家某号谁的电话:“XX号家有电话!”听到广播,有时小孩先到,那家的大人随后便飞奔而至。

如果问眷村孩子是如何长大,大家回忆里就只有“玩”,那时最不缺的就是玩伴,走出家门就可以呼朋引伴。群体游戏很容易让大家熟悉起来,需要的只是场地,我家门口那条车辆稀少的马路,就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天堂。孩子们爱看卡通或布袋戏,我家是附近住家第一个有电视的家庭,每到儿童节目的时段,门口就站满从纱窗缝隙中看电视的邻居小孩。

眷村靠近山边有个篮球场,黄昏时是儿童聚集嬉戏的地方,也是妇女们聊天闲话家常的所在,更是那些爸爸们下班后在球技上一争长短,以及叔叔伯伯和青少年切磋球技的场域。有几回从远处看到,有人在那里发给儿童一张张小画卡,那张充满慈爱笑容的面孔,后来才知道是牧师;虽然那时没有拿到小画卡,却已在心中埋下信仰种子,随著成长悄悄地滋生。

水土砂石皆成孩童玩具
篮球场左侧有满布著布袋莲的池塘,右侧则是一望无际到天边的一畦畦稻田,中间有一小径通往小山丘,夕阳西下,霞光满天,映照在池塘、稻田上,也照耀在山间小路上。

小山丘是孩子们的天地,拿著棍棒相邀探险山林,要不然玩“官兵捉强盗”,利用天然隆起的地形作为土匪山寨,把掳来的人关起来,山下的官兵群集攻顶,解救压寨夫人,这样的英雄救美剧情成为一幕戏,自编自演呈献在山野的舞台里,演给天地看。

那时孩子们没有什么人造玩具,玩具藏在大自然里,水土沙石皆是孩子们的玩物。我的弟弟放学后回家,放下书包报到就不见人影,不到日影偏斜,总难唤回家。春天,他和一群孩子跑到田间戏水、捞蝌蚪、抓泥鳅;秋收后,田里土地干涸,充满干草,他和邻居小孩烤地瓜,或是做渠道。

有一回,我看到弟弟利用遮盖饭菜的饭笼捉麻雀的情景,他把饭笼放在后院的地上,撒些雀鸟爱吃的白米,一条缝线的一端系在盖顶上,另一端引到厨房门后,他自己躲在门后伺机而动。不一会儿,两、三只麻雀飞来啄米,他手一拉,麻雀就手到擒来。

向晚余晖里的亲子之乐
当时家庭代工在眷村里很普遍,属于“家庭即工厂”的经济型态。母亲从中盘商那儿拿取许多代工产品,比如:需锈上美丽图案的毛衣,工厂发给妇女们拿回家完工,一件通常只有几元的工资,母亲一批批的接,累积起来也有数百元。那时我当作好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没事就帮忙代工,也可以赚取零用钱。有时还可以替母亲解围,特别是赶出货时,小帮手的速度也不亚于大人。

每日黄昏,眷村孩子就会到村口等交通车,那是迎接爸爸回家的仪式,绿色的军车一到,孩子们便探头车内寻找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坐在前面的一排,父亲们一下车,孩子们便簇拥而上等著提公文包,于是一对对身影在夕阳下拉长许多,父子档谈笑的画面一路绵长,直到消失在村底。

趁著日落前,天空尚明亮,母亲的晚餐还在炉中,父亲拿著打草棍,我们几个小孩跟著,一起到山上散步,看看是否发现什么好玩有趣的事物。清风徐徐吹来,褪下军衣的父亲,像一位牧羊人领著几只小羊,在向晚的余晖里,引领我们缓步而行,心情放松地观看水田中、牛背上站立的白鹭鸶。

父亲用地上十起的小石子,侧身单手投向水面,那抛掷出去的小石子,竟像起舞的女孩在水面上连跳三五个跨步飞奔远方,这个冒然的举动惊吓到悠然的白鹭鸶,展翅群飞。父亲告诉我们,这叫“打水漂儿”,我们有样学样,特别挑选地上扁平的碎石,依样画胡芦,一个个平射出去,技术好的跳跃三个,没抓到窍门的便石沉水中。

路边杂草丛生,不起眼的花草经父亲点名,我们皆视如瑰宝,它们是具有疗效的草药,可以摘回家晒干存放或煮来当饮料喝。草丛中出现的小昆虫使我们又惊又喜,小瓢虫、蚱蜢、蜘蛛、甲虫等,有时发现到不速之客,像蛇之类,父亲的打草棍便有吓阻的作用。

日落西沉,华灯初上,饥肠辘辘的我们,想起母亲煮好的晚餐,不知是肚腹中的空乏还是味蕾的知觉催逼著我们,于是赶紧加速步伐,将晚霞抛在脑后,好似与夜幕比赛,看谁先到家,大家心里知道,母亲的数落在所难免。

童年的眷村,不论是同伴之间、亲子之间,都隐藏著许多欢乐的游戏;在那些个不怎么富裕的年代里,孩子很多、玩具稀有,我们却都有个满足的童年,于是,眷村的童年是个让人挥之不去的缤纷色彩。
“主耶和华啊,你是我所盼望的; 从我年幼,你是我所倚靠的。”(诗篇七十一篇5节)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活在爱中》收养不是易路却是恩典之路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