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 Photo Credit: PublicDomainPicture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在美国,颇流行照顾者带著新生儿到图书馆参加说故事时间(Story Time),虽然活动因著区域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整体来说,多半为开放式团体,主领人时间约15-20分钟,会带著家长和孩子们唱歌、跳舞、说顺口熘、说故事,结束后则是家长及孩子们的社交时间,包括亲子共读及玩玩具。

婴儿手语增加亲子沟通管道
这类型活动所开放参与的孩童年龄层相当广泛,从0个月到小学阶段都有,中间再行分组。

不同镇市、州别分组的方式都有差异,重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组别。带著新生儿参加图书馆活动的这段时间,我的心态有不少调整,一开始只单纯想增加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但后来发现身为新手妈妈的我,在当中有很多学习和得著,其中更有几件事让我感触特别深刻…。

第一个震撼我心的是“婴儿手语”(Baby Sign Language);这在美国是显学,多数家长都知道,虽然每个人的执行力和接受度不同,但最基本的几个手语,即便不刻意学习,有些说故事时间的主领人,也会在每周固定教学。

一开始接触时,虽然好奇,但不是非常认真,心里或许有些怀疑学习它的意义。直到某次说故事时间,看见有位妈妈,用手语在团体中和她孩子的互动过程,让我开始产生强烈的兴趣。记得当时,那位妈妈只是用很普通的音量,轻唤了小孩的名字,当孩子回头时,看见妈妈用双手做了一个动作,他就乖乖坐下了!我心里记下这个动作,回家后上网查询,果然那就是“坐下”的意思!

我发现,“婴儿手语”不单让口语表达尚未发展完全的孩子,多一种和大人沟通的管道,同时也可以成为照顾者和孩子间的默契;这个亮光,让我更加勤奋“玩”手语,过程中难免受挫,但当孩子愈大,愈能看见当中的果效。

直到现在,不论在家或是外出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孩子可以很快接收到我们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他也能借着手语和大人沟通。当然偶尔也有失控的状况发生,但整体言之,截至今日,我们一家还是很享受“婴儿手语”所带来的正向效益!

团体中学习与合宜他人互动
再来,说故事时间结束后的“社交时间 ”,也是大多数家长颇为在意的部分。事实上,主领人所教的歌曲、故事、律动舞蹈等,在网络便捷的时代很容易取得,但为什么家长还是喜欢带孩子到图书馆呢?重点在于与他人互动;不论孩子多大多小,都需要学习健康的人际界限,尤其在面对“公用玩具”时,要知道如何等待、分享、甚至同乐…没有一个孩子可以大吵说“这是我的”,因为这都是图书馆的财产。

印象中,也很少在图书馆看见为了玩具吵架或冲突的画面,从小就参加“说故事时间”的孩子们,似乎很习惯“分享”这件事,即便是遇到儿童发展阶段,比较不愿意分享的年纪,但通常家长也会在旁边引导孩子有正面的回应,最常见的就是邀请孩子们一起玩,或者鼓励孩子再去找别的玩具,若真的有情绪较为激动的孩子在团体中出现,家长也会适时切入、帮忙,换言之,让团体保持愉快正向的学习氛围,也是每位参与者的重要责任啊。

另一个值得分享的情况,则是一件很基本,但对孩子们来说,却很重要的事──收十玩具!我们所参与的几个图书馆里,有的会安排人员在活动结束后,来收十玩具和场地;有的则是在活动结束前五分钟,先到团体室提醒大家,之后请所有的人一起帮忙整理。

从收玩具养出好品格
不论方式为何,我发现,比较用心的家长,多半会在活动快结束前,就开始预告孩子,之后一起收东西。我个人很喜欢这个部分,虽然我们家的宝贝现在才快一岁半,但他几乎从小就这样收玩具收到现在,当然他还小,需要很多帮忙,但对他来说,收玩具是件很自然的事,是应该要负的“责任”,因为从他还在地上打滚起,所看到的就是其他孩子们在收十的画面,某种程度来说,他们不会觉得收十有什么痛苦,这可以说是玩耍的一部分,我也常看见,收十干净后,对自己露出满意笑容,开心走出团体室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这是在团体中所带出的正向学习经验,也是品格教育自然养成的一部分。

当然,我所分享的都只是个人粗浅的观察,并非所有在美国养育孩子的照顾者,都像我们一样热爱图书馆或说故事时间。毕竟北美是文化大融炉,各国来的移民及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尽相同,且因著居住区域的不同,所带出的图书馆文化也有差异,而我只能就目前自己带著孩子,去过的几个公立图书馆,觉得值得进一步思考及学习的部分分享。

对我来说,教养方式没有绝对的做法,重要的是常常检视自己,有否按著圣经的教导来陪伴孩子长大。育儿之路才刚起步,全职母亲的角色让我有很多的学习,感谢外子的支持,因著他的成全,让我们一家得以站稳在神爱的磐石上,不断成长。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教养议题》说故事时间小观察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