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仁(万华身心精神科诊所医师) Photo Credit: dagon_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最近常在新闻报导上看到青少年自杀或攻击事件,这个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个案的父母都会说到:“我家小孩平常在家都很乖的,怎么会犯下这种事情?”除了父母的讶异及错愕之外,这些事件也造成了几个家庭的破灭,我们不禁想问,到底这些孩子们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有父母眼中及现实行为的落差呢?

社会的进步给了许多生活上的便利,却也剥夺一些重要的生活元素,快乐的来源似乎越来越趋向表面、物质,痛苦的来源却从来没有减少过,更遑论身心还在发展的青少年,面对外来刺激的抵抗及自控能力更显薄弱。

情绪障碍的由来
现在青少年的压力来源越来越多元,举凡课业升学、同侪关系、家人及师长的相处,以及这个社会带来的媒体及其他渲染效应,无一不考验著青少年的情绪处理能力。

从内在体质、气质以及外在环境,许多因素牵动著青少年的情绪表现;有人先天乐观,对于压力的刺激不会过度敏感及反应,再加上周遭家人及朋友的足够关心,这样的条件下自然较少出现青少年情绪障碍。
相反的,有些青少年较多愁善感,情绪容易受外界牵动呈现过度敏感,若成长再加上超出自身所能负荷的创伤经验或缺乏关爱,就容易造成日后的叛逆行为及情绪障碍。

六种常见警讯
常见的青少年情绪障碍多以忧郁表现为主。“忧郁表现”不单在所谓忧郁症才会看到,许多青少年身心疾患也常合并发生忧郁表现,特别是焦虑症、适应障碍、创伤后压力症候群、饮食疾患等,这些个案因为长期都处于抑郁的状态之下,时间久了就会伴随出现失眠、胃口下降、活动力缺乏、注意力不佳、许多负面思考,甚至有自杀自伤的想法及行为。

尤其青少年因为社会化经验不足、又不好意思向他人求援或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导致情绪反复蓄积,若有一导火线事件出现,可能就会出现大众不愿乐见的结果。

所以,处理青少年情绪障碍应采取主动关心而非单纯被动观察,多提供青少年阐述自己感受的机会,倾听他们对于外在环境刺激的看法认知,适时适度调整较为偏差的认知及行为。青少年虽然懵懂,但他们仍可察觉被关心、被爱,当负面的感受及情绪被关爱给稀释掉的时候,青少年的情绪自然就会回稳,再加上生活模式的调整,情绪障碍就有机会减少。

但若个案呈现的情绪困扰更为严重,例如高自伤或伤人风险、毒品滥用或是怀疑其他更为严重之精神疾病的可能(思觉失调或躁郁症),应尽速带至精神专科进行评估及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感受
另外针对青少年出现的叛逆,暴力及冲动行为,有大半原因也跟情绪障碍有关。’长久累积对周遭环境的负面感受,例如从小总是被责备处罚甚至与他人比较、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或是有过动或自闭倾向的青少年,因为生活中总是缺乏正向的能量,导致自身价值及责任感低落,开始不在乎他人感受,若再结交到坏朋友或甚至接触毒品,整个情绪失控的情况之下悲剧可能发生。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们对于情绪基本上都保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及自我疗愈本能,只是高低的差别,重点不在情绪危机是否出现,而是介入的时机是否及时,因为青少年面对情绪障碍的心理防卫机转仍多以不成熟的潜抑(repression)及退化(regression)为主,若非足够的观察及接触容易被忽略累积的情绪,因此青少年越想抗拒不舒服的感受有时反而制造更多的困境,让情绪更显抑郁,觉得没人了解我、关心我,对人生产生无助无望感甚至愤世嫉俗的想法。

人性本善,我们相信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恶魔,只有在你我漠不关心以及冷漠社会的推波助澜之下,恶魔才会产生。处罚及责备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青少年就像是一棵棵的小树,唯有我们给予他们好的环境、主动用爱去滋养灌溉,他们才能在最健全的状态中茁壮成长,成为这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栋梁,这都是我们这些大人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愿你我共勉。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孩子,你在想些什么?谈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及情绪障碍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