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平(作家) 图片提供/天马行空

台湾在1993年即已正式进入“高龄化社会”,当年轻的儿女无法负担照顾父母的责任,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就会逐渐变成神话。同时,老人寿命延长,以前看不到的问题,现在愈来愈严重,养老、善终,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包括:老年生活的安排,疾病缠身无法料理自我之后要何去何从?尤其又是单身老人的话,这样的问题更是棘手。

不愿意面对的老化
电影《最后一堂课》的主角——92岁的玛德莲独居多年后,担心自己老化、行动不便时造成她和家人彼此的困难与负担,决定在这些征兆发生时,自己选择死去的方法及时间,也就是她要自行结束生命。

如此敏感且让人心惊胆跳的电影,是真实故事,根据法国畅销书《那就10月17吧!》改编,女主角不仅是法国前总理李欧奈尔.乔斯潘的母亲,也是争取死亡尊严权利协会的成员,她借着自己泰然的面对死亡,提醒众人应该尊重死亡尊严。
当然,玛德莲的举措在家里引起轩然大波,她的女儿将这段陪伴母亲的经历写成书,更是轰动整个法国社会。

饰演玛德莲和女儿黛安的演员演技真情流露,几场过手戏更是令人感伤,直接让我们面对死亡议题,相当震撼!的确,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但是,我们自己或父母,谁能够以这种方式告别世界?谁又能接受并面对家人选择这种方式离开?全场唏嘘,观影的人各自有自己的联想吧!

预告死亡的日子
年轻时的玛德莲是一名社运份子,也是女权运动的支持者,长久为相关社会议题四处奔波,能干、多才的她主观勇敢,说到做到。她在92岁生日这天发表生日感言,觉得自己这辈子很幸福,但是她已经活了很久,觉得好累,生活中的困难愈来愈多,所以,她决定选择10月17日离开世界。

当场气氛凝重,时间只剩两个月,如此紧迫,儿孙吓傻了,等于在他们彼此心里丢下定时炸弹,他们完全慌了!尤其是她亲生的儿女,更是反应强烈。

这并不是玛德莲突发奇想,她想要结束生命的主张,在三十年前就已经提出,儿女以为她只是随口说说,没当回事。可是,她自己知道时候到了,种种老化现象出现,让好强的她也不得不服输。她开车反应变慢、开始尿床、上楼梯无力,即使是穿外套这种小事,她都觉得沈重无比。

她不想成为儿女负担,也不想如此辛苦的活著,她拒绝在医院插管直到老死,也不想离开她住了多年的家去安养院。

女儿黛安想尽办法挽回,提议妈妈搬到她家同住,玛德莲拒绝了,一心求死,甚至痛苦的问他们,“为什么不了解我在想什么?”

玛德莲认为,儿孙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没有从她的感受出发,她觉得没有尊严,变得不快乐,每天都活得很痛苦。反倒是帮忙她做家事的黑人管家维多利亚懂得她、支持她的决定。但因为管家不是她的孩子啊!她怎能体会儿女的作难。

直到玛德莲发生意外,家中差点发生火警,女儿才觉得事态严重。看到妈妈的痛苦,回忆幼年时害怕妈妈的离开,彼此交心后,黛安渐渐明白妈妈的信念坚决,最后女儿被妈妈说服了。但是,儿子却始终没有点头。

儿子记忆里的母亲总是忙碌不堪,带著他到处跑,却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他感觉自己的母亲好像是别人的母亲。所以他希望妈妈能够活得长久,无论用何种方法,都要挽救妈妈、医治妈妈,直到医学救不了她为止。

儿子曾经伤痛的对妈妈说,“你当然有权选择自己的方式离去,但你并没有权利强迫我们眼睁睁看你杀死自己。”矛盾的是,尽管妈妈已经预告离去的日子,儿子照样忙碌,根本无暇陪伴妈妈。

儿女无法承受之重?
做父母的,总是希望把握每个机会,让儿女了解父母留下的美好榜样,或是激励他们的话语。玛德莲此举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其实电影已经清楚明白告诉我们,她希望儿孙们能陪她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让他们都能明白,自己直到死前都对生命怀抱著热情、智慧与尊严,这是她给子女们上的最后一堂课。

问题是,形同自杀的方式,带给儿女的冲击没有任何后遗症吗?当日后儿孙想起这事,是否会变成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立法院在去年三读通过病人自主权利法,五种类型病人可透过预立的医疗决定,决定自己在特定医疗情境下是否接受治疗。生命善终的议题也引起相当的重视,但这是指疾病缠身的人啊!

玛德莲虽然高龄92岁,但比许多同龄老人健康得多,她选择死亡,是因为她不敢面对老化、衰老,还是她觉得这样困难重重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了?更让我不解的是,担任助产士多年的玛德莲,面对街边临时要分娩的女子,伸手慨然相助,却不愿为自己的活著多努力一些。

学习积极面对余生
自己选择死亡的日子充满争议,但是,至少提醒我们深思下面几件事:

*我们虽然无法自己选择出生或死亡,却可以提前告别。也就是在我们体力渐衰,但神智依然清楚时,举行惜别会,跟亲友相聚、感恩、话别。或是曾经跟某位朋友因为误会,几年不说话,特地邀请他来,不要带著遗憾离开。如同玛德莲最后见了初恋情人一面,了却心愿。

*多陪伴老年父母。我们年幼时,父母竭尽心力照顾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多陪陪他们吗?当黛安决定接受妈妈的安排,她跟妈妈一起享用美食、一起洗澡、一起出游,那段时间她们过得非常开心,而不是像之前她们各过各的。这等于提醒我们,是否经常陪伴父母?是否只有在母亲节才关心妈妈?这比帮爸妈挑选豪华养老院,或是请外劳看护24小时照顾他们都更贴心。

*让父母去养老院或住在家里。在台湾口碑不错的几家养老院都客满,排队要等好多年,可见得台湾老人住养老院的比例很高,有些是自愿去住,有些是被迫的。住养老院的确不比家里,老人离开多年熟悉的环境,更是苦事一桩,也很难见到儿孙。如同电影里黛安的同事,说起养老院有多好,可是,同事却久久才去探望父母,好像把陪伴父母的责任丢给了养老院。老人家需要的不是一个住的地方,而是一群爱他们的家人。

*接受老化的事实。身体及容貌都会随著年华老去,出现种种衰老、退化的现象,例如视力、记性、膝盖、牙齿…等能力变差,这是必然的,如同管家维多利亚说的,“你可以表现出软弱的一面,这就是年老,当人老的时候便会变得脆弱,你必须学会接受。”这样,才不会觉得难过伤心。尤其是年轻时叱咤风云或美丽绝伦的人,更要懂得心理建设。当然,提早防老、做好保健,都可以延缓老化现象。

趁著来得及,尽量陪伴老年父母、帮他们处理生活琐事,我想,这才是“最后一堂课”教我们宝贵的一课。

最后一堂课 The Final Lesson
上映日期:2016-05-06
级  别:普遍级
导  演:芭丝卡.布莎杜
演  员:桑德琳.波奈儿、玛蒂.薇拉隆加、安端.杜莱西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选择死亡,不如积极面对余生─电影《最后一堂课》教我们面对生死难题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