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远茜 图片来源:邹保祥摄

“反黑萤幕爬版”是许多大学生共同的回忆。这个全民舆论平台Ptt,曾创造单日一千万人次登入的纪录。戴志洋是共同创办人之一,当年曾经一连烧坏三颗硬盘开创,现在他也是个父亲,将当年大人对他实验精神的“容忍”,延续到对儿子的教养方法上。

★【数码专辑】新世代沟通能力:程序设计>>了解更多

我是屏东人,九岁时,在高中教物理的父亲搬了一台八位元的电脑回家,写了大概五行的程序代码,下指令让电脑从一印到一百给我看。当时印象很深刻,觉得“哇!这样电脑就会跑!”不过父亲并没刻意当推手,我也就没再接触程序代码。
直到十一岁,母亲特别从台北调货、买了全屏东第二台三十二位元电脑给我,我就凭著记忆,试打出九岁时看著父亲打的那五行程序,正式打开我对程序设计强烈的学习欲望。

有一天,我想写个猜数字一到二十的小游戏跟母亲玩,却发现原本会的指令不够、知道得太少,就开始找书。就这么刚好,那时候阿姨家有台八位元的电脑和一本程序设计的书,那天晚上就不睡觉认真翻书。

国中到电脑公司打无酬工
国中时期的放学时间,一半在屏东的各家电脑公司当无酬工,一直练啊练,到最后可以帮学校写出计算全校打扫成绩的程序。另一半时间,就泡在电动玩具店。那时没钱打电动,只好站在别人背后看他们打,意外练就出我侧面思考,很擅长观察整件事情发展、找出症结再试著优化的能力。

小时候,我一直在追新的电脑游戏、新的程序语言、新的操作系统,为了这些目标还自己跑去高雄看电脑展。高中时用打工存的一万元,买了一颗重五公斤、四十mega的硬盘,后来只好破关游戏去卖“大补帖”,想办法赚回来,而且当年还不能挂外挂练功,一切都要靠自己研究。

我后来回想,其实大人只要愿意放手给空间,小朋友真的会神农尝百草般的去做试验。

小时候为了要加速破关,我开始研究怎么改练功的储存盘。当时点开文件都是数字符号,根本看不懂,我就卯起来一个一个去试,一直不断重复做:修改、储存、进入游戏、观察改变、登出游戏,然后就写出一篇改游戏的攻略。
因为找到兴趣,我比一般人早去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

很感谢母亲,不知道她为何心脏这么大颗,任凭我去摸索、发展。我小时候很不爱念书,国语课本都是新的。母亲买了漫画版的国语课本,让我开心看漫画就了解课文文意。我不晓得这是母亲还是销售员的用心,但让我知道,学习可以透过很多不同的管道,而非只能透过单一的教科书。

学程序没有打分数、标准答案
我花很多时间思考一些“有的没的”。比方说,我会盘算不交作业的后果,再决定要不要写作业;我也曾跟同学相互掩护作弊,更去琢磨考一百分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程序设计的领域里,没有所谓的“及格六十、满分一百”,一个题目一定有千种万种解法,没有标准答案。电脑是个非常好的学习利器,拥有过人的耐力、非常擅长不断重复,让程序设计者可以从点子发想、动手创作,不断的执行测试。

现在我当了爸爸,让儿子参加自学团体,我不会用六十分、一百分去验证他到底学会了没。因为每样东西从发芽到成长,需要在泥土里经过很多年,如果你一直去翻开土壤检查,反而打扰了成长的过程。

但我们的教育体系不断在验证孩子有没有达到六十分、九十分,却从不问孩子:“什么让你魂牵梦萦、废寝忘食?”

未来的世界不只是用一百分可以规范的,任何工作只要能写出SOP(标准化作业程序),就可以被机器取代。人类应该去做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创造力、同理心就是人类无可取代的特质。程序设计正好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在过程中磨出来的的耐挫、抗压力,更可以运用在处理任何事物上。
◎完整报导请见《亲子天下》杂志76期《程序设计》>>

★【数码专辑】新世代沟通能力:程序设计>>了解更多

延伸阅读:
放弃“读建中、上台大”,16岁自学写程序!
【破解迷思】不当工程师,为什么也该学程序?

本图/文由“亲子天下”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Ptt共同创办人戴志洋:一道题目 有千种解答的学习魅力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