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玛利
你是否有过生病了,不知道看哪一科的经验?
约三年前,一天半夜,我突然左脚大拇指周围莫名其妙红肿,剧痛到无法忍受的程度。我就住在一家大型教学医院旁,那时真的很想去急诊室挂号。但急诊室是救命的地方,只是脚痛难耐就跑去,我害怕浪费医疗资源,只好一直忍到隔天清晨才跳啊、跛啊抵达医院。
但当我来到偌大的挂号室时,问题来了,该挂哪一科?这股疼痛来得很突然,是骨头受伤、皮肤问题,或其他?实在不知道挂哪一科,我挂了骨科。
骨科医生看一眼后,安排我照X光,看是否骨折,也要我验血,怀疑是痛风。当天X光片没显示骨折,但验血报告要三天后才知道,于是先开止痛药,让我回家吃。
吃了止痛药后,的确比较不痛了,但红肿依旧,鞋子不能穿,天天一跛一跛穿凉鞋上班。三天后,再去挂同一位医师看检验报告,确认不是痛风。那是什么呢?
找不出原因令人恐惧。当天晚上,我还是去了急诊室,在走廊住了一晚,做了一些检查后,才确认是蜂窝性组织炎。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我就知道本期《远见》介绍的社区医疗群概念,如果第一时间我能有个类似家庭医师咨询,应该就可避免看错科别,不仅可以少痛几天,还可以省去多次看诊而产生的健保资源浪费。
找到你的厝边小诊所
其实过去十年来,为了让健保不崩盘,卫生主管机关努力推动基层医疗,并试办“厝边好医生”计划,鼓励民众寻找自己住家附近的好医师,成为就医的第一道关卡,就可省去民众小病逛大医院等问题。但由于宣导不足,很多民众仍不知道。
例如,台大社区医疗群已成立多年,共有30多个基层诊所医师加入,能提供3万7000多名会员(病患)享有24小时专线服务,病患即便半夜有紧急状况,也可先电话咨询,以免病急乱投医。
至今,社区医疗群已遍地开花,全台共426群、3035家诊所参与,宛如在各乡镇织起一张绵密的医疗网,但多数民众还不知道使用。
就如本期报导的故事,台湾人对家庭医师观念是陌生的。
某天清晨5点,天色未亮,台大医院社区医学科主任李龙腾医师叫了辆的士,往台大医院旧院区去。坐上车后,司机好奇询问:“你是要给别人看吗?”“不是,我是要看别人。”“哪有这么早看诊的医师,你是哪一科?”“家医科。”
这时,司机又问:“什么是家医科?”这正是执业30多年的李龙腾三不五时会被问到的问题,他心痛地说,“家庭责任医师不落实,台大再盖十栋新大楼也不够。”
为了让一般民众更了解基层诊所医生的价值,《远见》因此启动本期〈小诊所 大医生100〉专题,从全省各县市找到诊所好医师。其实全台诊所共一万多家,好医师比比皆是,这100个医师只是彰显基层医师平常看诊、医病关系,让读者更清楚基层医师的价值。
看完本期后,希望每个民众都能找到厝边小诊所,做为自己平常健康的守护者。以后再也不需要病急乱投医,或小病就往大医院跑了。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3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3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