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舒培钰 Photo Credit: Takmeomeo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爱,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话题,因为爱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多元和美好。
爱是美好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另一种东西的存在,时不时与爱相抗衡,甚至打压爱的萌芽,那就是羞耻心。
小时候,不好好穿衣服会被父母说“羞羞”,长大后,不听父母的话会被他们说“丢人”。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考的不好,羞于将成绩告诉父母,告诉别人的经历,有时候做错事,也怕被人说三道四。这一切,终归是羞耻心在作祟。有了羞耻心,人会规行矩步,恪守法律法规、道德准则,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时候,父母们却把羞耻心凌驾于爱之上,打压孩子内心爱的萌发。
在幼儿园或者小学,孩子们有了性别意识的时候,父母就会告诉他们,男女有别,要注意和异性之间的关系处理。比如说,男孩子女孩子不能牵手,不能过分亲密,这样的“规矩”也是各大中小学所明令规定的。这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有时候,正是这样的“羞耻心”,让孩子对爱产生“不良反应”。
有些羞耻心特别重的孩子,甚至变得有些惊弓之鸟,把爱当做恶魔一般,想挣脱和抵抗它。他们只会做别人认为对的事情,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很少反抗长辈的命令。与此同时,这样的孩子也失去了爱的能力,他/她不懂怎么去分辨爱,不懂怎么去爱与被爱。在爱萌芽的年纪,被羞耻心压抑,被道德绑架,等到了认识到爱的重要性的时候,往往已经错失太多爱与被爱的机会。
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群人,她们/他们高学历、高能力、高智商,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有时候迫于身边人的压力,会去相亲、去联谊,但是往往无疾而终。也有些人一直在不同的对象中徘徊,但是却怎么也找不到安全感,找不到对的人。这不是因为她们/他们长相不好、还是性格不好等,而是她们/他们缺乏爱的能力。早年的经历让他们对别人丧失安全感,做什么事情都是从对不对、符不符合别人的看法出发,而不是自己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出发。这种人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活在所谓的羞耻心的控制之下,而没有活出自己,这是让人叹息的。
网络上流行著这么一个观点,说有些家长很奇怪,孩子读书时候希望他们不能谈恋爱、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但是一到毕业工作了,又比孩子都急著让他们结婚生子。父母的苦心我们自然懂,他们希望孩子少一些伤害,希望他们能够做出正确选择,但是一味地拿羞耻心来控制孩子,一味压抑孩子的天性,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让孩子压抑过度,心理健康都成问题,这难道不是另一种伤害吗?
从小就引导孩子对爱有正确的认识,也给他们空间成长,这对孩子和父母都是一件好事。孩子懂得如何去爱,懂得珍惜被爱,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健康成长,这不就是天下父母所希望的吗?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