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舒培钰

相信对“萌”这一词,人们并不陌生,甚至有些人更是对“萌”(可作名词用),情有独钟。现如今,萌文化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文化风潮。

(图片来源:堆糖网)

边界模煳
对萌痴迷的莫过于御宅族——原指热衷且博精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某种次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极深入了解的人。但是萌文化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一种边界模煳的文化现象。本来只出现于日系动漫当中的萌,在现实生活当中也被渐渐地应用起来,并且范围越来越广泛,边界越来越模煳。

萌通常用作不及物形容词,比如说形容人可以用萌,形容物品或者非人的动物就不可以了。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拿萌来形容小猫小狗呢?这里的用法便是拟人化了,拟人化让这个不及物动词的使用范围大大扩展,延伸至任何事物。这里不得不提以前特别流行的“卡哇伊”(日语中可爱的意思,后成为网络用语),卡哇伊(可爱)就不是一个及物形容词,它既可以形容人也可以形容物。

另一方面,除了日本、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欧美国家对萌文化也失去了抵抗力。无论是否了解亚洲语言、亚洲人的审美、亚洲文化,只要把萌元素加进去,在世界各地都很容易流行起来。比如小猫小狗的疗愈系照片和搞笑视频,无论是在微博微信上还是在脸书推特YouTube上,点利率和转发量都异常的高。

给权威加点“萌”
现如今,萌文化在世界上大行其道,就连权威级别的人物也被“萌化”了。如果以前你拿某位长辈或者领导开玩笑说他长得很像小孩子或者小动物一般可爱,可能会被套上“大不敬”的罪名,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若说某个长辈级别的人物或者权威人物很萌,不会换来喝斥,反倒是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表达了你的善意。这就是萌文化“消解”权威的魔力。另一方面,萌文化的盛行也是草根文化的逆袭。日本关西大学人类学学者奥野卓司教授曾撰文提出,17-19世纪的江户时代曾出现诸多“萌”要素。江户时代是一个庶民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表现之一就是庶民由“外行”成为某一文化领域的“专业”推手,这与“萌”的庶民精神十分类似。在江户时代,为创造精深的艺术,庶民们自发地形成许多团体进行艺术探讨,并形成了各领域的各种专家级带头人,这从本质上接近于现在的“御宅族”。(资料来源,搜狐文化频道,萌文化溯源)

作为非主流文化的萌文化,现在渐渐地往主流文化领域发展,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对权威人物的“萌化”(详情参见,新闻传播学研,权威萌化)。比如最近在网络上面火爆的@故宫淘宝的微博帐号,把很多文物当中的图案和形象进行改造,达到一种惹人发笑的效果,这也算是一种权威萌化的现象吧。


(图片来源:故宫淘宝新浪微博)

本来非常严肃的政传统政治物被拿来改造,萌化的形象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亲和力。政治形象萌化的现象其实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 1874年,美国漫画家纳斯特画了一幅漫画。把美国的民主党画为驴,把共和党画为象。不久后,这幅经典性的漫画就见诸于美国各大报刊杂志,没想到一炮而红。两党也没有提出异议,而全美老百姓也对这个活泼生动的漫画十分感兴趣,从此,驴子和大象就成为两党的“注册商标”。 此后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或“驴象赛跑”。这应该算是权威萌化非常早的一个范例了。

总而言之,萌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广大线民,并且深入人心。虽然这只是一种流行文化,但其魅力却远超过其他流行文化。萌文化在中国大陆、欧美国家等的诠释并不和日本本土完全一致,它到达新的文化地域会衍生出新的文化含义,其落地生根的文化生命力不可小觑。笔者认为,萌文化比起其他的非主流文化所转化而成的流行文化,会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下面给大家送上完整版的故宫淘宝的一系列萌化的故宫形象。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