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论坛报评论员】 Photo Credit: geralt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媒体是公器,除众所周知“提供娱乐”的功能外,还责无旁贷兼顾“监察政府”、“表达民意”、“传递信息”与“传承文化”的重任。只是从台湾媒体开放后,在百台争鸣的环境下,观众看到的却是媒体水准日益恶化的景况。

媒体开放 内容却日益恶化
例如习以为常的新闻,往往是与公众利益无关的明星绯闻、耸动的社会信息,与鸡鸣狗盗的事件。现实中阅听大众看到的多半是媒体麻醉人心、制造刻板印象的负向层面,不易看到以专业、深度、理性的角度剖析国际情势、两岸关系、国家发展、民生议题的报导,或足以激发学习与思考的节目。

相较某些战乱频仍、贫富悬殊,与因为宗教、阶级意识太过偏颇的国家,台湾的确是一个小而美、温馨又安全的地方。但无可讳言,我们仍有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靠媒体充份反映人民的声音,作为政府施政的参考。

只是过去被视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媒体,现在却成为众矢之的。多半的新闻内容不但狭隘国人评断事理的目光,也限制国人了解国际,体会自己在世界角色的认知。所以有人以台湾的新闻媒体,在近10年中,正以耗损“公信力”的底线,从事慢性自杀来批判。

当新闻媒体受限于制作经费、人力和偏颇的预存立场时,报导的内容自然深受局限。所以,我们的新闻对目前欧洲最棘手的难民危机,对IS在世界散布的恐怖主义,绝大多数只能透过国外媒体报导来剪辑,无法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倚赖国际贸易的台湾,将有怎样的影响。

成本考量 特色节目难得一见
无独有偶,台湾电视节目的创新也面临极大的危机。尽管国内影视制作、戏剧表演的人才不缺;但电视台为了撙节成本,多年来习惯便宜行事,以购买国外连续剧及各类电视节目的版权为大宗,而不愿自制成本较高的电视节目。就算有自制的节目,也往往考量经费,在品质上无法与韩、日、大陆动辄制作费高出数倍的内容相比,以致在国际市场上深受局限。

不过,若将责任完全归咎记者、电视制作人员,或一味责备媒体过度商业化,为了盈收以“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存活的标准,绝非公允,也太不识实务─毕竟广告费是商业媒体的主要收入,为了生存,难免要投“观众”所好。

只是我们该问的是:台湾的收视率可以仅靠那几百户“收视率样本”来决定好节目的去留吗?台湾这么小的地方需要100多台的频道吗?当有线电视业者动辄以高乎投资成本的数倍或数十倍的金额交易获取高额利润时,为何可以不用为培植影视人才,建造相关产业的环境尽上一点社会责任?为何国外可以严格限制电视台播放外国影视节目的时间;而我们总是放任市场自行其事,让媒体停滞在购买版权,便宜行事的阶段呢?由此可见,在法规上缺乏强制媒体负担“社会责任”的宽容,与欠缺有效的公共政策平衡与奖励引导,才是问题所在。

优质节目更胜公关行销
100多年前,美国女记者坦贝尔鉴于洛克菲勒家族垄断油业,造成小盘油商无以为济,纷纷破产的不公平竞争,遂以一己之力,作深入报导,让标准石油公司被迫解散,成为美国媒体监督、表达民意重要的里程碑,也让近百年来的美国媒体,成为揭露不法的重要民器。而韩国,与后来居上的大陆电视节目,其在亚洲、欧美造成的影响,也让膛呼其后的我们,见识到他们日新月异的国力。

近年来台湾一直鼓吹文创。其实影响最深,又最能走向国际的文创,首推影视节目。若能师法韩国,集中资源制作高品质的电视节目,并向国外贩售版权,对台湾岂非最有效的形象广告?电视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对远胜于投资巨资在国外媒体刊登广告,或斥资公关公司做置入式行销。

可见,当媒体的正面功能足以充份发挥时,受益的不仅是媒体产业,而是台湾好不容易累积的民主素养与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啊!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让媒体正面功能得充份发挥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