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论坛报评论员】 Photo Credit: tookapic/a>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近年来每逢年底,许多国高中生和其家庭就呈现无名的忧虑,因为几个月之后,这些学子们就必须面临升学的考验,甚至决定人生未来的走向。在此同时,弱势生进入顶尖大学的问题受到社会与政府教育部门的关切,因而期望提升弱势生进入顶尖大学的比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提出一些计划,希望借由降低入学门槛、学费补助等方式提高弱势生进入顶大的比例,希望由目前不到1%,于明年提升到2%,包括台大在内的十二所顶大学士班总人数达到1500名。

我们乐于见到教育部正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认同教育部长所说的,教育应该是社会阶级流动的力量。但是对于教育部只是浮面地提高弱势生进入顶大的人数,我们认为此举无法根本解决台湾教育结构的问题,也无法对目前处于弱势的家庭有长远而实质的帮助。

如何为弱势生带来长远实质帮助?
对于教育部的构想,我们提出两项质疑:首先,即便各顶大都大开方便之门,让更多弱势生有机会进入顶大,但是仍无法让无缘进入顶大的弱势生知道未来应当走的路;其次,因为降低门槛或各项补助而进入顶大的弱势生,是否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才是弱势生进入顶大后的真实考验。

对于弱势生的学习与发展,我们认为不能仅从“名校光环”的角度思考。依据教育部的构想,让更多弱势生进入十二所顶大,确实增加不少个人的光环;但是对整体社会和教育思维造成的印象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样的思维其实和教育部近年来大力推动的技职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根据技职教育的理念,任何一个孩子如果能够“适性发展”,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顶大的光环绝对不是未来的保证。因而,对于教育部想要以政策手段美化弱势生进入顶大的数字,我们认为这种作法有待商榷。

对于弱势生的问题,仍然必须从整体的教育资源分配加以检讨,缩短城乡的教育资源差距,可能对弱势生的长远发展更有助益。

各样天赋不应有高低之分
至于“菁英教育”和“技职教育”的平衡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更深入与认真的思考。从圣经“恩赐”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都不相同;而各样的天赋都不应该有高低之分,因为整体社会必须靠各样天赋充分发挥,才能创建一个完善的社会体制。这就是古人所说“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也是圣经的教导对于个人的恩赐“就当专一”发挥恩赐。而且各样的恩赐,也就是各样的才干天赋是在“一个身子”─整体社会中展现的。

从这个思维检视教育部关于增加弱势生进入顶大的构想,我们认为教育部,甚至一般的普罗大众都还无法跳脱旧有的“菁英思维”。在旧有的菁英

思维中,所谓的“菁英”就是拥有高学历、名校文凭。但是近年来,我们又看到一种现象,许多在职场表现出色的技职体系学生受到高度的肯定,并且成为教育单位推广技职教育的最大推手;然而一旦面临升学抉择时,旧有的菁英思维往往凌驾“适性发展”,左右学生、家长,甚至教育人员的决定。

菁英思维凌驾“适性发展”?

这种分裂的思维更让我们对于增加弱势生进入顶大政策感到疑虑,教育部这样的宣示,是否意味著,评定一个孩子的成就终究要看孩子的“读书经历”,而非考虑孩子的个别发展。有这种观念的教育人员、家长和学生都必须更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另一种可能,就是借着各样优惠政策而进入顶大的弱势生,因为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而挫折连连,因而产生的失落感,恐怕不是顶大光环可以弥补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与其让“恩赐”不同的孩子顶著名校光环却挫折连连,不如每个孩子都“适性”发挥恩赐,活出精彩。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推动“万般皆上品”的教育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