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玛利

近年来由于智慧型手机与社群网络普及,你是否跟我一样,手机LINE群组里,早就已分别有国中、高中、大学、社团等同学会群组?这些同学会的群组,除了LINE,当然也免不了会有一个同学会脸书。

明年,我毕业的学校将举办30周年重聚活动,筹备会早就热闹展开,为此成立的30重聚LINE与脸书,整天叮叮咚咚,随时有人上载信息。一个上午不看,累积上百封未读信息,一点也不足为奇。

一群老同学即使没办法经常见面,但透过群组分享照片、格言、文章、笑话,节日时互助快乐,一有人生日就整天有人祝贺对方生日快乐等,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不少人把学生时代的照片翻箱倒柜找出来,扫描后分享给大家。前一阵子一位同学把我们这一届大学联考报纸放榜单传给大家,更是一绝。

在这股全台的同学会热潮中,又以年近50岁后的婴儿潮世代最热衷。这个世代,20多岁前努力学业、30、40岁时忙碌事业与家庭,到了50岁后才赫然发现,小孩大了、事业大概就这样了,但朋友却少了,回首过往,好像青涩学生时代的同班同学们最值得回忆。要取暖、要回味、要一起看未来,还是有共同记忆的老同学最好。

同学会 不再只是吃饭聊天 除了把老同学聚在社群互动外,三不五时办同学聚会,更是免不了。尽管一直以来开同学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由于社群揪人太方便了,台湾人召开同学会的频率已比以往多很多,而参加人数更早已突破班为单位,而是以全校同一届为单位,动辄千人以上不稀奇。

这使得同学会早已不只是过去几个老同学找一个餐馆吃饭聊天而已,而是跟婚宴、尾牙一样的盛大Party了。进行这个专题时,才发现跟我们有类似观察的人真不少。全民大剧团监制王伟忠近年来参加过不少国小到大学的同学会,深深有感,因此制作了舞台剧《同学会!同鞋~》,他深信这一定是一出很有共鸣的戏。

而政大讲座教授、企管名师司徒达贤,让不少学生敬畏,但最近他经常跟50年前师大附中同学们在一起聚会,回忆当年,还经常相揪回学校。

逛老校园、再回去上课的那一班坐一坐,也是近年来许多人爱做的事。欧都纳董事长程鲲近日就和老同学重回国中校园。

北一女30重聚更是这一股同学会热潮中的亮点。愈办愈有规模,找到学生的比例突破97%,节目愈来愈细腻,伴手礼更是精心设计。

该怎么看待这股同学会热潮?如何解读它带动的社会影响与意义?以及既然愈来愈兴盛举办大型同学会,举办成功的关键与准备又该做哪些?都是本期封面报导关心的内容。

本期另一精彩内容包括一年一度的服务业第一线服务人员服务品质大调查。这个被誉为台湾服务业奥斯卡奖的调查,今年共17个业态受测,赢家的服务哲学是什么?

全台中小学行政人员大闹逃命潮,过去大家引以为荣的工作,现在为什么没人想做?值得主管机关深思。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1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11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