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多闻 图片来源:翻摄自《妈妈的夜莺》(Mama’s Nightingale)内页
美国十月份新出版童书陆续上架,多以新移民为题材。随著美国渐成为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多元文化童书也愈来愈受欢迎;与台湾近年来推动的“新住民火炬计划—多元文化绘本”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元文化题材童书,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
美国十月份新上架童书,多数以移民和难民为主题,当中并有四本入选本月纽约时报开卷好书,在欧洲难民潮氛围笼罩全球之际,尤其引人注目。
长久以来,许多童书的主题,都是陪伴孩子从度过一段从不熟悉到熟悉的非常时期。搬家、转学向来是童书的经典题材,本世纪以降,随著全球人口跨国流动显著增加,童书作家和出版者也有了新的使命:以童书帮助移民孩子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上世纪以来,从俄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国共内战、海地政变到中东危机引发的难民潮,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大规模移民从未停止发生,战争与难民潮比想像中的离我们更近,往往只有一个世代或两个英里的距离。
新移民的文化冲击 童书陪伴
不论是承平时期的移民,还是天灾人祸下的逃难,移民总是不归的长征,父母移民的动机经常是为了换取下一代的未来,但移民对孩子造成的冲击却经常巨大而痛苦。
融入新文化,不只是对移民孩子,甚至对移民父母而言,都可能是困难的任务。以童书帮助孩子融入新文化,对童书作家而言,也是困难的任务:克服文化隔阂的第一步,意味著认识新的语言;童书作家的任务,却是要用用移民孩子们所不熟悉的语言,来帮助他们认识新文化。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童书作家面对这个挑战,创作专为移民孩子而写的故事。
本月入选纽约时报开卷好书的四本多元文化童书,分别为美籍海地裔作家伊迪韦吉·丹蒂凯特(Edwidge Danticat)的《妈妈的夜莺》(Mama’s Nightingale)、伊雷娜·库波德(Irena Kobald)的《我的两条毛毯》(My Two Blankets)、安妮·西布利·欧布莱恩(Anne Sibley O’Brien)的《我是新来的》(I’m new here),和迈克尔·福尔曼(Michael Foreman)的《友情的种子》(The Seeds of Friendship)。
《我的两条毛毯》和《我是新来的》都是以难民孩子学英文的过程为主题。《妈妈的夜莺》是描写海地难民孩子与妈妈团员的故事。《友情的种子》则叙述三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孩子,转到同一所学校就读,虽然来自不同背景,但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互相帮助,成为情同手足的好友。
似乎是大势所趋,毕竟数百年来,童书一向反映时代,童书的潮流与社会的脉动、甚至主流育儿思潮,始终息息相关。追溯至十九世纪四〇年代,流传迄今最历久不衰的要算安徒生童话,其许多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国王的新衣》等都在讽喻当时的社会情状。
教育本国子女 尊重外来文化
今天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台湾,新移民都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社会议题。
据台北市政府统计,新移民包括大陆港澳即外籍配偶子女,就读台北市中小学以下的学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总数的4.13%,国小新移民子女则占小学生总数7.62%,可见在台新移民子女人数呈成长趋势。于是,内政部去年推动全国新住民火炬计划,当中也包括多元文化绘本亲子共读。
多元文化绘本不但陪伴移民孩子融入新环境,也教育本国原生子女尊重外来文化。
华裔童书作家、东西发现出版社(East West Discovery Press)创办人邓瑞冰(Icy Smith)长期以来以在美华人移民史为创作题材,她认为童书可以拓展成长中孩子的眼界,童书的题材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视野,因此童书题材的多元化,甚至比其他书籍都更加重要。
童书同时具有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孩子们在阅读当中,经常把自己投射到书中的角色里。邓瑞冰认为,童书里应该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榜样,让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孩子都有投射的对象。她并指出,过去美国童书当中的“英雄”一定是白人,这种刻板印象,不但让移民孩子迷惑无助,也让白人孩子无从欣赏其他种族。
多元文化童书的作家,很多本身都有移民背景。他们笔下的故事,都是生活经验的结晶,不但表达出对移民孩子深切的同情,也称许他们对适应新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这些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但安慰陪伴了在新环境挣扎的移民子女,也给本国孩子一个认识不同种族与文化的机会。
父母不妨挑选一些以新移民为题材的童书,亲子一起阅读,让孩子从中认识不同文化的美丽,长成胸襟开阔的世界公民。
延伸阅读:
>>黑幼龙:最好的礼物是赞美
本图/文由“亲子天下”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
任意转载。
原文出处:多元文化童书 获纽时书榜推荐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