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穆勒克镇九月邀请难民与当地居民聚餐,分享叙利亚食物。(来源Plattform Willkommenskultur脸书

【特约记者罗怡婷/编译】

自德国总理梅克尔宣布收容难民以来,各界看到德国展现了无比的责任心、坚强国力与丰沛自信心,在这场二战以来最大的移民潮中,无疑成为全欧人道精神的象征。也因如此,德国上周日(13日)突然下令实施边界管制的决定,格外令人震惊与不解,亦凸显出解决难民问题绝非一蹴可及,更非德国可一力承担。

难民一日万人到达
单是上周六,由奥地利入境德国慕尼黑的难民人数便高达1万3千人,德国实施边境管制实为不得不然,另一方面也借此对其他欧盟国施压,迫使各国内政部长及司法部长在布鲁塞尔会晤时分担收容难民的责任。毕竟没人能保证德国近日内部所掀起的“欢迎文化”(Wilkommenskultur)能永远维持不坠。

柏林自由大学政治文化教授芬柯(Hajo Funke)指出:“德国正处于能否维持这股‘新兴同理心态’的历史时刻。”但他认为只要政治人物承担责任,那麽这股心态就能不断维系。

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地区的慕尼黑不仅是奥德之间的门户,也是近日发起对难民“欢迎文化”的滥觞地。一般认为,媒体各种有关难民憷目惊心的报导与影像,是触动德国人内心,一扫从前冷漠与消极旁观态度的关键。但事实上,点燃德国改变的不仅止于此,更是来自一连串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

曾是全欧最敌视难民国家
回顾过去,德国曾是全欧最敌视难民的国家。以反伊斯兰化团体Pediga为首的极端分子曾爆发火烧难民营的事件,并发起多次示威抗议,在以失业率较高,民情较为保守的前东德地区尤为盛行。至于如慕尼黑等大城市则因土耳其、阿尔巴尼亚或希腊等外来人口较多,向来较能视外来者为文化资源而非社会负担。

但若非慕尼黑本身也曾经历过脱胎换骨的转变,恐怕无法孕育出今日包容多元的面貌。毕竟这个城市曾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温床,右翼极端思想代表者希特勒更是由此崛起。在50及60年代,德国曾以“作客的劳动者”来称呼到德国工作的南欧人及土耳其人,认为他们有天应该返回自己家乡。90年代担任总理的柯尔(Helmut Kohl)也曾直言:“德国并非一个移民国家”。

但一再拒绝外来者、失败的民族融合、不间断的反难民暴动等,终让德国有所省悟,并在10年前开始与伊斯兰团体展开对话,直至今日蜕变为一个多元国家。慕尼黑大学现代史研所副所长布列克特根(Magnus Brechtken)便认为,与其说目前“志工服务主义”的热潮是种赎罪意识的表现,倒不如说是种对反作用力的反制之道。

高龄化社会亟需新移民加入
另外更为现实的问题便是,德国社会快速高龄化,亟需新移民加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资深官员雷毕格(Thomas Liebig)表示,长久以来就有不少意见认为,引进移民能有效解决德国人口老化问题。近来德国已放宽外籍人士在德工作的相关法律,借此吸引各国高技术人才。但除此以外,许多低技术工作也面临人才短缺问题。

无论如何,德国都需要创建一套完善的标准,才是解决难民安置问题的长久之计。协助成立难民医疗服务站的小儿科医师温德邦(Mathias Wendeborn)表示:“纵然目前有许多短期志工,长期下来仍是不足,毕竟这是需要花好几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外界或许认为德国目前看来仍游刃有余,但一个国家再富裕、再有同理心,也无法一肩扛起数以百万计的难民问题。目前许多德国人都是凭著一股信心提供援手,如收容不少难民的埃尔辛根(Elchingen)市长所鼓励市民的:“在更艰困的时候,我们都曾面对且胜过类似挑战,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推荐阅读:
难民潮教导世人的事
遵教会庇护传统 德200教会收容难民
透过“圣经人” 叙利亚难民找到盼望
穆斯林难民为获庇护 集体改信基督教

本文由“基督教论坛报”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德国为何拥抱难民?不只是出于赎罪意识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