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李幸

预订的下榻处在曼哈顿哈莱姆区(Harlem,又译“哈林”),所谓的纽约黑人聚居区。其实白人不少,只是不怎么见亚洲人。因为住宿条件理想——交通、生活设施方便加上价格较平——60平米的小套(一室一厅带厨房卫生间),每天不到200美金,以往的住客评估也好,于是订下。

到达时已经下半夜,街上还是人来人往,街头或站或坐著的多为黑人,不断有响著警铃的各种车辆驶过。住处对面街头,有似乎长坐不起的黑人,或打著磕碜或跟人聊天。房子钥匙已放在门上的小箱子里,以密码开箱取出。进门,赶紧洗洗睡了。

房主是白人,第二天来探望,送了一瓶阿根廷葡萄酒和一些水果,其他时间就再没打扰。房子里冰柜、煤气炉、烤箱、微波炉、咖啡机以及锅碗瓢勺一应俱全,电视机下的抽屉里有许多曼哈顿的分类地图,甚至有一份中文的,也有像饭店那样的介绍册页。大概估计到住客的心理,册页里说夜里街头长坐的人是“街区的耳目”。不禁想到中国大陆的“居委会欧巴桑”。

一夜无事。



(清晨的东127街,在这里住了6天7夜)

曼哈顿由北往南分上、中、下城,下城和中城是商业金融文化区,哈莱姆区属于上城,大约从中央公园以北算起,125街是中心,多为上世纪初以来建的四五层高的红砖楼房。后来去东村,看到的也是类似建筑。维琪百科介绍如下(有缩编)——“在欧洲人到来以前,哈莱姆区居民以美洲土著为主。十七世纪荷兰人占领今日曼哈顿地区,其中哈莱姆区就以荷兰都市哈勒姆(荷兰语:Haarlem)来命名。后来英国人起兵,占领了整个纽约市,包括哈莱姆区。

“在美国刚立国时,哈莱姆区还只是一个村庄,并未像曼哈顿南端般被发展成商业区。后来铁路的兴建和其他道路网络之改进,吸引了一些人投资购买哈莱姆区土地,以搏取升值。而输水管等基础设施也在此时兴建。越来越多人居住于哈莱姆区,以求方便到曼哈顿区上班。而有史以来黑人迁入之记载,则是1900年代之事。

“随著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纽约市产业空洞化使工作岗位有所减少,哈莱姆区犯罪和贫困率也随之新增。直到1990年代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大力扑灭,哈莱姆区治安才有所改善。”

犯罪和贫困是亚洲人不愿意住到哈莱姆的原因,其实明日黄花,至少我住的一周里感觉很好——黑人在街头跟我借火,当我说是chinese时,她说有一个兄弟在wuhan;餐馆里生意兴隆,利用很宽的人行道延伸餐桌,很多白人用餐,半夜了还有许多顾客。维琪百科说哈莱姆区正在发展美食,我想像为非洲食材与欧洲烹调的融合。

(维基百科:曼哈顿中央公园北边的橘子色部分为哈莱姆区)

(在洛克菲勒中心楼顶往北眺望,绿地为中央公园,远方即哈莱姆区)

(哈莱姆区125街第5大道一段,感觉很美)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