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李幸

去了几回温哥华华埠,按说还不能写,因为这儿有百年历史并绝对有好故事,不敢轻易动笔。

华埠即人们常说的唐人街或中国城。“埠”是码头的意思,印象里今天中国大陆用这个词的城市仅安徽的蚌埠。如果说当年北美华人多来自广东,广东则无一城称埠,尽管广东码头很多。

温哥华华人把卑诗省大温地区的新威斯敏斯特市叫做“二埠”,乃因华人先在“大埠”聚居。不过大埠不是温哥华,而是现在并不属于大温地区的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市。19世纪末,新威斯敏斯特市大火,殃及当地华人聚居的几个街区。二埠被火烧光,但当局不准华人就地重建,一部分人便到左近的弗雷泽河岸居住,大部分人则搬来现在称温哥华华埠的这个地方了。

刚来的时候,华人把这儿称为“咸水埠”,因为住处附近的“河水”是咸的。这条看似河的“海河”,乃大海由西向东深入当时的温哥华城区。居住离不开水,匆忙中选择了这儿,却选的不对,或可以想见他们当时的心有戚戚——在河与海的选择中,中国人往往亲河而拒海?

随遇而安吧,华人在老城东边又重新聚居起来,直至后来成为北美几大唐人街之一。

(大海包围著温哥华老城区,红色标识为华埠中心的位置)

(温哥华市全图,华埠的位置)

头一回是进城办事,大清早车经华埠,感觉不甚美妙——街头三五成群的聚著些服饰自由者,街边堆著许多杂乱物件,还有躺著没起身的人,多为西人。

过了几日的一个下午,又路过华埠,这回把车停在洪门民治党驻加总支部所在的街上。行人很少,偶而走过几个西人。一个躺在路边的,一个在掏垃圾箱里的塑料瓶子的,也是西人。一家糕点店里,亚裔面孔多,在排队买中国点心。旁边一家旗袍店,始终无人光顾。对面一个竹品店,也没什么人进出。良友书店里,只有我一行3人。

偶尔打破清冷的是呼啸而过的几辆摩托和鸣著喇叭摇著青天白日旗的一辆汽车。没有看到镰刀斧头标识。华埠纪念碑、中华门、中山公园在午后刺目的阳光下,静静地,似在午睡。


(车过掠影,有点儿虚了)

(红底黑字,不知何时就有的审美)

(是的,是在向我致意)

(民国时的店名,这家以卖旧书为主)

(加拿大政府出资建的华埠纪念碑,2003)

(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后中国馆留下的)



(中山公园,有一些西人)

一个周日的上午,专程到“大统华”华埠分店买菜。与去过的几处分店相比,店面稍小一些,但物品与摆设似更中国,感觉就像在国内超市了。

店的一角,是卖各种熟食的地方,买了后还有一处可以坐吃的吧台和小桌椅,有微波炉加热食物。

吃饱喝足,提起精神,又在街区逛了一会儿。一个教堂式建筑门口挂著彩虹标识,乃有同性恋活动的意思吧。见到一位女士坐在街边正摆弄著比吸管细些的针管,里面的液体是深红色的。

终于下决心去向那感觉最乱的街道。屏声静气进去,小心谨慎走过,原来也没啥,都是西人在里边卖旧货,卖的东西多为家电配件。街市两头有穿著统一服装的人守候,据说本地很多孩子都到这儿做过义工。

女儿后来说,咱们这是歧视吧,其实人家也是生活。

(老房子挂彩虹,很醒目)


(旧货交易市场内外,还是井然有序的)

(路边也有交易,没有发现城管)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