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陈木村

截至今天为止,台湾所成立与文创有关的组织或区域,如:文创协会、文创基地、文创园区、文创育成中心、文创商街、文创公司等,大大小小,不论是公、私组织或是个人型态,已经超过三万家以上,就业人口也超过20万,可以想像这些文创生力军与市场是何等潜力与竞争。

 

但就我个人所辅导、参与及接触这些与文创有关的产业,让我也是感触很深,因为普遍缺乏新创意及国际观的产业化关键,所以彼此竞争与经营得都很辛苦,当然有些还是经营得很成功,但毕竟是少数。

就以学术单位为例,有一次我受邀去参加北部一所大学,学生校外服务学习研讨会,会中主要是在探讨如何把学生带往各地参与文创服务学习机会。我听完之后就很纳闷,为何要花二天一夜,劳师动众的租了两部游览车,然后再把学生带到中南部的社区去做服务学习,如此必须花费不少的交通、旅费、住宿及各项费用等。

我请教了学校这种服务学习的成效如何?却没人可以回答得出来,只回应学生可以有学习学分及一点经验而已。经过彼此互相沟通与探讨之后,我即建议校方,何不采取在地发展策略。也就是运用学校各科系师资及学生资源,跟学校当地的里辖区里长谈合作,在该里运用既有文化元素加以创造,这样不只可以省去往返交通、住宿、时间、体力及各项等支出,而且还可以为当地里再创造新契机,或许学生毕业后也可以继续留在当地发挥呢,这样的建议后来是被学校接受,并加以落实与发挥。

其他公设文创园区更是让人无法想像,就如有一次北美智权报前总编辑徐嵚煌上政论节目时,就谈到松

山文创园区的租金只有大财团才租得起,对于一些缺乏资金、小规模的文创业者或工作者,根本付不起租金,所以更无法进入园区内发挥。其实国内的公设文创园区几乎都是如此的窘境,当然这会跟施政者想要立即表面成效是有关。因为透过大财团在短时间内马上就可以启动、立即呈现表面效果,但如果邀请一些小规模的业者进入,不只时间要拉长,而且

恐怕还无法立即展现表面的成效。

再从过去的文创展览、论坛中也可以发现,同质性很高、需求性很低的文创产品,也就是在展览会场中缺乏所谓的创意与创新。这摊有杯子、笔记本、钥匙圈、包包、生活工艺品等,别摊也有会有相同属性的文创产品,只差别在于品牌不同而已。文创论坛所围绕的议题也局限在经验分享、探讨及市场趋势等,同样的也是缺乏创意与创新的国际观激荡或议题。

因此如果以文创产业发展及经营而言,必须是在既有文化元素之下,透过创意及创新先求深化,再求广度。因为当在文化元素基础之下所创意的文创产品,绝对是有其附加价值产生,当此附加价值产生时,就是开发广度的契机。再说当你有所深化时,也是无法被取代的先决条件,纵然会有同业模仿或抄袭,但毕竟也只能是表面化的文创产品,因为模仿者再如何行销,总是缺乏那股文化元素与内涵。

VEF

同质产品性很高需求性很低的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