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夜未央编译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的工作模式,也悄悄渗入青少年与儿童的日常生活。从协助完成作业到成为聊天“朋友”,像ChatGPT这类AI聊天机器人透过免费在线版本,让年轻使用者能轻易接触这项技术。这些创建在大型语言模型(LLM)上的工具能生成类似人类的自然回应,却也引发家长、教育者与研究人员的高度关切。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于2024年的调查,美国13至17岁的青少年中,有26%曾使用ChatGPT协助完成学校作业,这个比例比前一年翻了一倍。同时,对ChatGPT的认知度也从2023年的67%上升至79%。

监管机构同样注意到这股趋势。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于2024年9月向包括OpenAI、Alphabet及Meta在内的七家公司发出命令,要求它们说明AI聊天机器人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影响。面对外界的压力,OpenAI随即宣布将推出针对18岁以下用户设计的ChatGPT版本,内建家长监控功能,并开发年龄预测工具,确保未成年使用者能自动被导向“符合年龄政策”的安全环境。

AI使用的隐忧:孩子的大脑正在付出代价?

尽管AI的便利令人惊叹,但许多专家担心,过早接触AI可能会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思考与学习方式。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于2025年进行了一项初步研究,探讨使用大型语言模型进行写作的“认知代价”。研究团队邀请54位年龄介于18至39岁的参与者撰写文章,并分成三组:第一组可使用AI聊天机器人、第二组可使用搜寻发动机、第三组则完全依赖自身知识。

结果显示,大脑的链接活动会随外部支持的多寡而下降。研究指出:“仅依靠自己思考的组别展现出最强、最广泛的大脑网络;使用搜寻发动机者居中;使用AI辅助者的大脑链接最弱。”这项研究仍在同侪审查中,但初步结果暗示,过度依赖AI可能让人对作品的归属感下降,进而形成所谓的“认知债(cognitive debt)”——为了短期方便而减少思考努力,长期下来恐削弱创造力、批判思维,甚至增加被操控的风险。

研究负责人Nataliya Kosmyna博士指出:“今天拥有便利工具的同时,也在为未来付出代价,而且这个代价会随时间累积。”她补充说,依赖AI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批判思考能力问题”。

对儿童而言,这样的风险更不容忽视。研究者普遍认为,孩子在使用AI之前,应该先具备基本的学习与思考能力。Kosmyna强调:“在倚赖AI工具前,应先自己培养该项技能,即使不需要成为专家。”这样能帮助使用者更容易察觉AI的错误或幻觉(hallucination),即AI生成错误或虚构信息却以真实呈现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批判思维。

丹佛大学心理学教授Pilyoung Kim则提醒:“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限制生成式AI的使用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需要更多机会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机器的回应。”

ADEY2594
图片取自:(示意图123rf)

除了思考力,还有隐私与心理风险

除了认知发展的疑虑外,AI聊天机器人还存在资料隐私风险。Kosmyna指出,许多儿童可能不知道自己在使用AI时会留下哪些数据,因此家长与教育者必须教导孩子“安全使用”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的不仅是AI素养,更包括电脑素养与数码卫生(tech hygiene)。”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孩子更容易“拟人化”机器,也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视为有情感、有意识的存在。Kim教授表示:“现在的AI机器几乎能像人类一样对话,这会让孩子陷入一种错觉,以为对方是真正的朋友。”她警告说:“来自这些‘社交机器人’的一句简单赞美,都可能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

这种情感上的依附与模煳界线,可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更脆弱,也增加遭受操控或情感依赖的风险。

在AI时代守护孩子

如今,所谓的“AI原生世代”正伴随著这项科技成长。专家们开始问:长期使用AI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大脑变化?

Kosmyna坦言:“现在要得到明确答案还太早,没有人在研究三岁孩子的AI使用行为,但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工具对年幼大脑的长期影响。”她提到,目前已出现部分“AI精神病”(AI psychosis)或“AI依赖”的案例,甚至与自残、忧郁等心理问题相关,“这是令人担忧、悲伤且危险的现象。”

因此,Kosmyna与Kim皆呼吁,科技公司与监管机构必须共同承担保护社会与年轻世代的责任,创建适当的安全机制与使用规范。

对家长而言,Kim给出的建议非常实际:“保持开放的沟通管道,了解孩子使用哪些AI工具,以及他们在输入什么内容。”她强调,家长的陪伴与引导是最重要的防线,因为AI再强大,也无法取代人际关系中的理解与情感支持。

AI聊天机器人为教育与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但也让人不得不面对潜在的风险。当便利与效率成为习惯,我们更需要提醒自己与孩子,思考与判断才是人类的核心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辅助工具,但不能成为思想的替代品。唯有在理解科技本质、创建正确使用习惯的前提下,AI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成长的助力,而非夺走思考能力的猫腻。

资料来源:https://www.cnb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