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陈木村
台湾社会的风气常常存在著一窝蜂的流行风气,今天只要有人做出一件不同的事之后,明天就会有一堆人也跟著百分百模仿或照抄的做,甚而是超乎想像的方式出现,但历经一段时间之后就渐渐的被遗忘或消失了,然后再重新出现另类的不同方式,如此依旧循环包装与交错著,长期是如此。
就如近期在台北世贸中心所举办的“2018台湾艺术博览会”,类似这种展览每年、各地都在举办,包含不同名称、类型、规模、内容、主办单位等,但基本上都还是大同小异。长久以来我参观过类似的展览及发表感触很深,可以说都面临下列的共同属性:
一、纯粹是艺术的大拜拜:
无论是用何名称出现、在哪个地方举办、不同主办单位等,所呈现的是艺术性比重过于产业化,也就是都是一些油画、国画、水彩、古文物、工艺品创作、其他艺术创作等,所以几乎是这些参展的艺术家或艺术创作者,也不论这些是来自个人或是企业、组织等。
二、无奈大于期待的未来:
每年有些展览内容或项目虽然不乏有创新的创作出现,但却也是因为艺术性过重,又缺乏产业化的思维与发展,所以参展的人长期以来也是很难有所行销与再发展机会,终究只能维持现象居多。
三、同质化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因为同质化的思维与行为,所以在创作时很容易呈现同质化现象,在同质化之下当然就难以有所创意出现,只差别在于个人表现主题与技巧不同而已。
四、缺乏产业化的概念:
从事艺术创作者大多基于兴趣使然,所以都全心全力、日以继夜地在创作,等创作完成后就只能期待买家的出现,也不会再去思考后续再发展的策略或契机,那怕是产业化或是价值化,因为毕竟买家与知名度都有限。
五、缺乏人文的艺术创作:
艺术是无国界也无范围,也因为如此所以才会局限在视觉或美感上的创意,尽个人表现与发挥,只差别在于构图、色彩等不同而已,所以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深化与创意,因此要成名或是出色当然就不容易啰。
以上所举例只是艺术展或是博览会等共通的现象,既然如此,所以举办任
何展示、活动、艺术、教育、宣导等,创新是必须、产业更是必然。也就是无论创作者或是主办单位,如果一味再承袭过去思维与模式的话,最后结论当然会是愈来愈弱化,如此循环与持续下去最后又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形态,可以保证,因为我们的思维与模式永远还是在框框里转,这也是我们在世界艺术与美学上非常缺乏竞争力的原因。
中华文化长久以来的艺术与美学价值,为何至今仍然还无法在世界占得一席之地,当然关键也是在于文化的探索精神及深化不足,因为我们都只会在艺术及美学表象化作努力,未能再做文化深化探索艺术及美学价值意义。如果能从这里融入与深化中华文化如:书法、国画、刺绣等,相信会让世界另眼相看,因为在世界文化中的中华文化毕竟还是属于先驱,只差别在于我们尚未给予深化及转化而已,至今仍然还停留在模仿及抄袭路上,是很值得我们共同来思考与努力。
图:大同小异的年度艺术大展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