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杂志

文╱王妍文、谢明彧

校园吹起骊歌,毕业生投入职场才是挑战的开始。104人力银行调查分析,发现台湾就业市场快速变迁,科系人才与市场工作机会供需失衡。企业、学校、社会新鲜人该如何面对难题与挑战?

你是否曾仔细想过,念完大学四年,各科系毕业后的工作机会究竟有多少?

104人力银行进行数据库分析,从2016年“指定科系”工作机会数与大学毕业会员数,统计出求供比,可以看到台湾的就业市场正在快速变迁,也发现科系人才与市场工作机会间供需的消长关系。

根据统计,求供比最高、也就是毕业后工作机会最多的前五名,分别为工程、建筑规划、数理化、信息、医药卫生相关科系;倒数五名则为文史哲、餐饮休闲、外语、艺术设计与地球科学。

4

其中,工程类求供比最高,达5.09,代表相关科系学生一毕业,立即就有五个以上的工作机会等著他挑选。而求供比最低的文史哲类则为0.2,意味著一毕业,就须面临五人抢一个工作的激烈竞争。

若把时间拉长为五年,信息类工作求供比以128.28%涨幅,拿下第一,其次则为教育类、工程类、生命科学与建筑规划类工作。

而外语类工作求供比,五年来涨幅仅4.42%,在18类工作中敬陪末座。不到双位数涨幅的工作领域,还包括地球科学类与艺术设计类。

不同产业间,人才需求与供给呈现高度反差。

若再把历年毕业生人数一起对照,可以在部分领域发现,市场人才需求与科系毕业生人数,正在严重脱钩中。

目前人才需求最强烈的是工程领域,但从教育部统计处资料显示,从100学年度到104学年度,工程学门毕业生人数从4万9109人,逐年走低至4万4025人,整整少了5084人。

而求供比需求人才涨幅最大的信息类,五年来从电机电算学门走出来的毕业生人数虽算持稳,也还是少了556人。

反倒是在求供比疲软的倒数5大类中,餐饮休闲、艺术设计的毕业生人数直线暴冲,五年来分别多了8130人与3538人。

若将时间再拉长从96学年度来看,当时民生学门与艺术设计学门毕业人数仅1万1884人与7824人,九年下来,二大学门毕业生翻倍,各自增加140%与101%。

那麽,问题来了!为什么工作机会多、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没有愈来愈多人念,反而大家一窝蜂往餐饮、休闲、设计科系挤呢?

现况1〉青年、学校弃难就易 人力供需失衡

“青年世代出现‘弃硬就软’‘弃难就易’的心态,”Career就业情报公司顾问臧声远观察,社会普遍高学历化,已改变青年人的自我认知,不够高尚体面、工时不正常的工作,即使薪酬不差,也都被列入不受欢迎名单。

另一方面,大学与技职学校的科系设置,为了求生存,以“招生”为著眼点,在源头就投青年世代所好,大量成立餐饮、观光、设计、表演等科系,并减班或裁撤理工相关科系。“一些以理工为强项的大学,根本招不满学生,”臧声远观察。

此外,像是艺术设计学门毕业生约占整体毕业生比例超过5%,但该领域产值还不到台湾GDP的1%,产业若撑不起足够的职缺,根本无法消化每年的毕业大军。

臧声远担忧,观光、餐饮、设计系浮滥招生,排挤理工科系就读人数,造成科技业与传统制造业征才困难;另一方面,观光餐饮系学生一就读就有一半后悔,在校时一实习,剩下的人又一半后悔,毕业后几乎七成学生都因失望而落跑,导致观光餐饮业依旧长年缺工。

恶性循环下,青年世代向往的职业,吸纳人力有限;而缺工较多的职业,却被青年世代排斥。这正是台湾高等教育面临人才失衡的窘况。

“政府不该只管人才生产,却不理后续会不会滞销,”臧声远建议,相较新加坡人力部、日本厚生劳动省,都从国家整体人力供需来判断人才培育的方向、数量,除了招生名额限制外,更应积极盘点各科系需不需要设置,“别为了保住老师饭碗,而不管学生饭碗。”

热门科系冷就业的情况,不只学生要担心自己前途,政府也同样感到紧张。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李彦仪指出,教育部从2015年已开始踩煞车,决定“工类不减招、服务类不成长”的目标,希望能逐渐改善失衡的人才结构。

现况2〉人才养成偏食 企业缺人拉警报

“理工人才无法短期养成,再不补救,三年后情况将更恶化,”104人力银行职涯事业处副总经理陈嵩荣提出警讯。

陈嵩荣分析,从学校成本考量,理工科系增设的花费比餐饮、设计类还高,可以理解为何学校同步弃硬就软。但是,105学年是高教大限的起点,学生人数比起前一年,已经大幅减少二万名,三年后等这群人毕业了,企业缺人感受将更明显。

目前台湾高等教育人才养成偏食,与产业结构严重脱节,为了减轻企业找不到人的情况,政府也在研拟“外籍白领来台”政策,但就业市场却出现担心被外籍人士抢饭碗的忧虑。

陈嵩荣说,从正面看,好的关键人才加入企业运作,小则能有助于提升本地整体人才素质,大则担任加速产业转型力道的角色。

当企业变强,反而能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尤其下一波新兴领域如AI、大数据、机器学习与物联网等,更需要国内外高阶人才进行观念、技术交流,来提振产业机会。

他指出,这两年,毕业生还有27万人左右,五年后,一旦大学新生人数只剩20万人,就业人口势必锐减,若人才养成政策不调整,未来台湾将从“人才失衡”变成“全面缺工”。

现况3〉高教科系设置前瞻性不足

大学科系的设置如果没办法与时俱进,不仅“冷门科系”,连“热门科系”都会成为青年失业制造机。

例如,因应高龄化社会需求,加上又是“五加二”重点产业,生技产业被视为潜力产业,但就读生命科学系的族群中,却传著一句戏谑的话:“来来来,读生技;去去去,去安丽”,听起来既讽刺又心酸。

仔细检索生命科学相关工作机会,直销、业务性质的职务比例并不低。

臧声远观察,大家一提到生技,就直觉认为是高获利产业而一窝蜂投入,不仅学生想念、大学要设相关科系,还是政府引进外籍人才的重点领域;却忽略了,整个生技制药产业,台湾主力在研发,后续临床、生产、销售或通路等产业链,大多掌握在欧美大厂手中,台湾真正能提供的生技工作机会并不多,导致过剩人力只好往业务职分散,形成生技是全球明星产业,台湾的生技博士也高居博士流浪排行榜的第一名。

另外,像是许多大学都设立的英日文系,市场就业机会成长幅度并不高,人才一直处于过剩情况;而现今南向政策带动企业走出去,实际增设东南亚语的学校,却仅有三间左右。

如何弭平人才供给与就业市场的鸿沟,已是当务之急!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7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goo.gl/5S7h4Y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7月号:https://goo.gl/vKj5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