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兰津渡 Photo Credit: voltamax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礼貌用语相关人的内心与人际关系,是考察地域文化心理的极好出发点。
这篇来谈谈表示谢意的地方用法。
粤语说”唔该”,也就是自责不该。这不禁有了西方罪感文化的一丝意味,而这在中华文化里却极少见。西方的罪感文化首先强调人生来具有原罪,人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赎罪而奋勇抗争,而“恶”其实也就是所谓人的欲望,便是人的一种恒久动力。既然强调个人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来完成个人的赎罪,于是,个人主义便顺理成章。
“唔该”一词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既然强调自己的不该,而不是面对物件的实质感谢,那实质上就是从自己出发,突出个人利益又内心感到一些自责的个人主义。这便是粤人更重个人实利的极好方言注脚,粤人鲜活生勐的逐利性,相对人情社会的规范性,也恰逢其时地在这个西方游戏守则下的经济时代大放异彩,但同时也带来了人情的相对冷漠。好在,还有“多谢”的说法可做补足。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欲望是以个人主体为重,情感则以对方及双方关系为重。 西方重守则,是保证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国重人情,是讲究集体和谐,天人合一的要求。中国文化,照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的说法,应是“情本体”,道由情生。
相对粤人的唔该,湘,鄂,赣,川,渝等地却用一个更有人情味,更温暖的词:劳慰。
劳慰可以视作慰劳的倒装,这不仅是劳烦,更有了慰藉之意,这是中国传统的“仁”。仁者爱人,“唔该”里面是看不到爱的,只有对个体利益的强调。
劳慰需要阐释的另一层意思是,这个词是直面感谢物件,而且有“慰”这一实际的动作性,而不是单纯的“谢”(谢是言字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而本身在语言的表达上,上述地域词汇就体现出地域文化中不尚空谈,真诚热情的一面。
而单纯的“谢谢”,当然可以算作现在中国人的公共词汇。当成为公共词汇,就集体无意识地使用起来。既可以是表面的客套,也可以是内心真心感动的言语表达。然而,如果从文化根子里去挖掘词汇潜藏的意识呢?要知道,在《说文解字》里却仅仅只有辞去的意思。
既然本意为辞去,如此想来,“谢”却是有了几多冷艳,虚礼的味道。明明是要心存感激,但却似乎要除掉什么东西,是“谢”掉别人加在身上的恩情,还是“谢”掉自身的不好意思呢?
这既不像“唔该”勇敢直面自己内心的欲望,又不像“劳慰”真诚朝向感激的对象。我们可以想像出一副古人双手作揖,口头称谢的画面,这透露出来的是相敬如宾的客套礼仪。 当然,嘴上的礼仪客套也为人生之必须。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