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陈木村 Photo Credit: Peggy_Marco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教育部研拟“补助企业提供实习及聘用方案”的31K计划来了!也就是为解决学用落差,如果企业让大学生实习半年以上,教育部将每人发给企业2万元补助,但实习生毕业后,如果被该企业聘为正式员工,且薪资达3万1520元以上者,每人再发给企业2万元补助。教育部预计每年补助5000人,最快8月新学期实施。

看到这样的信息,让我感触好深,台湾的教育与职训政策与手法几乎是雷同,都缺乏务实与创新概念,都认为只要用钱就可以解决问题。1995年起,在职训局、职训单位、工业总会等担任评审及评鉴时,就已看到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如法炮制。

每年年初,公部门都会在网上公告招标教育培训信息,当然就会有很多学校、社团或是自然法人参与投标。在投标后必须先经过资格审查,如果符合资格者就会进行后续计划的简报。在简报中主办单位会邀请不同产官学者参与评审,并依据评审委员共同分数评定入选名单,接者就是安排签约及展开后续计划执行。

这样严谨、客观的评审过程,到最后所培训出来的就业人数,第一个月大都是还好,但是在经过三个月至半年后,当初就业的人数就明显下降,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企业需求与教育培训根本是两回事,因为教育培训完全无法迎合企业的需求。

一位经过培训单位三至六个月的专业教育培训后,理论上他的基本工作技巧是具备,但是进入职场后却面临品德、个性、沟通及其他因素造成离职,而这些在教育培训时都是很少的课程。也就是在一个培训课程总时数里,专业技术学分几乎占90%,其他只剩下10%的观念理念、沟通等课程。这样的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当然专业技术是很强,但是到了职场的应对就无法胜任了,也就是只教他技术,却没教他做人与应变技巧。

以职训这样的情况来看学校,不也如此的教育培训方式吗。学生在学校里纵然拥有很多张的专业证照,但是到了社会仍然是面临前述就业的问题。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眼高手低的状况下,企业当然给的薪资就不可能会超过30K了,因为企业要的是具有竞争力及有品德的学生,这种需求与学校教育当然就是有所落差了!

早期企业征才条件依序是:学历、技术、品德。但是现在企业要的人才依序是:品德、技术、学历。因为无形价值的品德是无法被取代,这也是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最根本的元素。但是有形的技术是可以被取代,学历是可以随时再选择机会进修,这种现象与趋势,教育部与学校应该都知道!

因此当一项新政策在推出前,是否先停、听、看,并先行征询与访查是否可行,有效果?然后再做整体计划,以免又造成只要数字不要真相的窘境。同时最担心的,是我们还再用过去学理的经验,去告诉现代非常专业与实务的老板,做未来无法确定的决策与决定,这样可行吗?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