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佩萱

来到云林县口湖乡中山路想找荣峰诊所,却遍寻不到招牌。“招牌两年前被台风吹掉了,就没再装新的,”诊所院长郑荣邦笑了笑。

对于已经在地方经营近20年的郑荣邦来说,有没有招牌确实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任何一位在地居民都能熟门熟路地为你报路。

到宅医疗 体贴卧床病患

云林是郑荣邦的出生地,4岁随家人搬到嘉义。他回忆,小时候住乡下,没什么娱乐,假日会在家里帮忙做家庭代工,印象最深的是跑到田里捡番薯。高中以前在嘉义生活,直到读大学才第一次离家。

高雄医学院(现为高雄医学大学)毕业后,在台北荣总医院从实习做到外科总医师,曾在嘉义开过小型医院,1998年回到云林开业。

除了外科,郑荣邦还有肝胆肠胃科专业,钻研B肝、C肝、大肠癌的筛检治疗等。

早年在北荣累积的超音波诊断技术,让他帮不少民众找出肝脏与肠胃疾病,至今每年都会发现几位早期病例,有些患者的肝癌肿瘤不到1公分,都在他手中及早发现、治疗。

郑荣邦解释,多数肝脏肿瘤被发现的时机,多为1公分左右,若能愈早现治疗效果愈好。而超音波检查,又比抽血更精准,附近一带的诊所,只有郑荣邦诊所能照超音波,因此备受在地人的肯定。

2015年5月,一位病患被他检查出是早期肝癌,原本肿瘤藏在横膈膜下方,其他医院都没发现,全是因为郑荣邦请患者深呼吸才诊断出。

2005年健保局推出巡回医疗计划后,郑荣邦就加入。至今每周有两天的中午到下午三点休诊时间,郑荣邦和医护同仁都会带著电脑设备、药材等,走出诊所,服务偏乡。周一在口湖、周四在水井,这两个据点已经跑了十年,除了农历过年,几乎全年无休,台风下雨也不例外。

采访这天,跟著郑荣邦团队来到水井的巡回医疗据点,就在当地的奉天宫,形成民众到庙里看病的有趣画面。乡亲形容,郑医师医术好又亲切,来这里看病还有神明保佑!

2015年7月起,郑荣邦也加入到宅医疗计划,目前有3位病人,都是无行动不便无法出门、或是年长病患。一位50岁陈女士,因为从小罹患脑性麻痹,长期卧病在床,以往出门看病,得靠双亲将她背上電單車、载往诊所。如今改由郑荣邦每周一趟到家中探视,“做这些对医师都是小事,但对病患家庭的帮助很大。”

努力实践爱心、用心、耐心

郑荣邦的父亲早年经营面摊,要养三个小孩,经济状况并不宽裕,母亲则到处接家庭代工,帮忙家计。郑荣邦的医学院学费还是仰赖大伯赞助。

爸爸因为有糖尿病、加上行动不便,目前住在嘉义的郑荣邦,每天开车来云林的诊所上班,早上6点多就从住家出发,先到爸妈家探望年迈双亲。深知一个家庭里,若有长辈生病,不只对子女、乃至全家人生活都会造成影响,郑荣邦更能设身处地为自己的病患著想。

行医多年,郑荣邦最常说,医师要有三心,爱心、用心、耐心。有愿意帮助人的爱心、治疗技术要用心、互动时要有耐心。

他认为,医师关怀的不只是病,也要重视人,更时时以民众健康为己任,希望扭转生病才来看医师的观念。近年开始研究营养学,常对看诊民众卫教,分享健康的理念。

64岁的他,至今每周还有11节门诊,许多和他同年资的医师可能早已选择半退休、看诊数量也只有他的一半。但他却强调,不能再少了,很多病人连周日都希望他看诊。

由于口湖地区的诊所只有郑荣邦专精外科,有次郑荣邦当天没看诊,有病人因为胰岛素打过多,突然休克便送往北港,隔天病患果真来跟他抱怨。

有时郑荣邦出国,请其他医师代班看诊,病人一来看到医师不是他,掉头就走、坚持等他回来再来看病。

遇到这类的患者,郑荣邦一方面很感谢病人对他的信赖,但是也觉得对病人很不好意思,深怕因此耽误了病情,才会愈来愈少请假。

能够成为一位被需要的医师,就是郑荣邦最骄傲的成就。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3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
【立即购买远见杂志3月号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