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小丞

台積電日前召開股東會,董事長魏哲家親自出席並回應股東關切,包括赴美投資是否造成技術外洩、擴大海外布局是否損及我方談判籌碼、以及對川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的應對。不過,在魏哲家的發言與三月總統府記者會上賴清德總統的說法相互對照後,許多人民心中浮現的不只是問號,還有一股深沉的疑慮: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三個月前,賴總統拍胸脯保證「台積電赴美投資並未受到美國壓力」,甚至刻意強調,這是企業自主規劃、配合客戶需求、台灣的政府「並未介入、沒有壓力」。當時還特別邀請魏哲家陪同召開記者會,顯示府方與企業高度同調。

僅短短三個月後,魏哲家卻公開表示:「這是兩國政府的事,不是我能掌控的。」這段話乍聽似乎輕描淡寫,實則意味深長。如果台積電千億美金投資案已升級為「兩國政府的事」,那賴總統先前信誓旦旦所稱的「無壓力」是否只是對內的說詞、對選民的安撫?倘若真是純粹商業行為,又何來「兩國政府」的介入?更何況,魏哲家還透露,早在川普政府宣布關稅政策之前,台積電的加碼投資就已拍板,是否代表台灣早早交出了最大籌碼,讓美國得以在無代價的情況下要求更多?

而更關鍵的問題是技術外洩風險。面對股東擔憂,魏哲家一再強調「不會」、「極難外流」,理由是技術高度整合,即使一百人也難以竊取。但說穿了,風險不在單一工程師的能力,而在制度性的整備與國安保護。台灣在半導體技術上領先世界,但是否有等值的國家戰略來守住這些資產?當美國拉攏台積電設廠,不僅提供補助、土地、水電人才配套,還握有法律與情報工具對企業施壓,我們卻只能靠一紙「信心」二字來相信技術不會流出,這樣真的足夠嗎?

ADEY1862
圖片取自:(wikipedia

股東會上魏哲家也坦言,對川普政府即將課徵的對等關稅,台積電「已很客氣」向美方說明建廠困難,但結果如何「不便回答」。試問,若談判桌上,台灣已率先展現善意與投資承諾,美方卻仍選擇加關稅,我方還有什麼籌碼可守?而賴總統三月以來始終強調的「我們不怕競爭」、「我們要立足台灣、行銷全球」,是否淪為空洞口號?

回到根本:這場投資案是否曾經過國內完整評估與審查?據媒體報導,台積電迄今仍未向經濟部正式提出計畫與審查申請,甚至未經投審會程序確認。試問,這樣高達千億美元的跨國布局,牽涉資金流向、國安風險、產業未來,是否應由立法院或相關監督機制嚴格把關?而不是由企業單方面與外國政府洽談後,再由總統府「善後」開記者會告知國人?

國民黨批評台積電被拿來當賴清德政府的「遮羞布」,未必盡然,但當政府無力提出具體產業政策,只能緊抱台積電宣傳政績時,問題確實值得正視。政府應該是產業的後盾,而不是拿來與外國談判時的「交換籌碼」;台積電是台灣的驕傲,不是政府的外交工具。

人民需要的不只是信心喊話,而是誠實交代。如今,一邊是總統保證無壓力,一邊是董事長表示不是他能掌控;一邊說「公平競爭、不怕挑戰」,一邊卻「很客氣」請求美國通融關稅。面對這些矛盾發言,我們有權利追問:政府談判到底是怎麼談的?人民應該相信哪一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