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近日一名高中生於社群平台上公開自己成功申請醫學系的備審資料,遭質疑內容造假。經網友比對後,發現該生於學習歷程資料中宣稱獲得「最佳辯士」榮譽,實際僅為某輪比賽中的「優秀辯士」,內容與事實不符。最終,該生不僅遭陽明交大撤銷錄取資格,連同申請的台北醫學大學也同步取消其入學許可,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此事件引起網路上兩派聲音。一方認為該生申請的是醫學系,辯論比賽的獎項與專業能力無直接關聯,即便有誇大,也不應構成否定其錄取資格的理由。而另一方則認為,即使該項得獎與醫學領域無關,資料造假本質上即屬道德瑕疵,問題在於誠信與否。筆者認為大學申請制度的根本,在於以真實資料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若有造假疑慮,將動搖整體入學公平機制。

現行的學習歷程檔案制度鼓勵學生多元發展,也促使學生更加注重課外活動的參與與成果累積。但「美化」與「造假」的界線絕非模糊。「優秀辯士」與「最佳辯士」雖都能表現出在辯論領域的優異表現,實則在評價層級上有明確落差。若學生為凸顯自身表現而刻意誤導,便已逾越事實呈現的底線。

運用 窗口 老闆 職場 訴訟 職員 工作 正式 技術 在線 筆記本 秘書 經理 企業家 女人 辦公桌 員工 忙 閣樓 學生 房間 聊天的 女 打字 筆記本電腦 工人 辦公室 電腦 工作的 專業的 佔用 坐 室內 業務 因特網 女孩 僱員 女實業家 執行 瀏覽 工作 雇主 通訊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教育部早已明文規定,學生所提交之學習歷程不得造假或由他人代寫,若經查證屬實,即使已獲錄取,也可取消其資格。此舉正是為了強調誠信與公平,並維護整體入學制度的公信力。畢竟,誠信為人格的重要基石,影響深遠。未來若申請國外學校,一些校系也會對申請者背景進行審查;若發現資料造假,即便已入學也可能遭退學。在職場上,外商公司與大型企業也常有背景查核機制,一旦發現應徵者資歷不實,不僅求職無望,更可能留下誠信污點。

醫學系作為培育未來醫療專業人才的重要搖籃,對學生的學業能力與人格特質皆有嚴格要求,誠信正是最基礎的職業操守。校方在得知資料不實後撤銷資格,正是對誠信原則的堅守與維護,亦為其他學生樹立警惕。

這起事件反映出當前學生在撰寫學習歷程時,可能有過度包裝甚至逾越事實的傾向,無論是出於求好心切或資訊誤差,最終都可能引發嚴重後果。學習歷程的核心不在於堆砌華麗成績,而是展現學生真實的成長歷程與人格特質。唯有建立在誠信之上的申請資料,才是真正值得信任與尊重的成果。希望此事能為廣大學子與教育體系敲響警鐘,未來撰寫資料時更應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