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王微曦

最近,三峽、高雄、台北連續發生三起高齡長者開車,因暴衝而撞上街頭的行行人或車輛,造成多人受傷、死亡的不幸事件,他們三人的年齡,剛好都是78歲。交通部連忙祭出將修改老人換照,的政策,從現行75歲,降至70歲,卻也引發不少老人,特別是偏鄉地區的長者們的抗議,認為沒有車子,等於剝奪了他們的移動權。

的確,台灣號稱公路四通八達,但一出雙北兩個大都市,公共交通卻嫌不足,連台中、高雄、台南等院轄市,一出舊市區,共車運輸路線就不足了。而在花蓮、台東等東部或中南部許多偏鄉,連公車也沒有,老人或學童,基本的出外醫療、就學,都是日常的大問題和困擾。

但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大編8800億前瞻計畫,卻多數用在六大都會或城市之軌道建設,有些城市,如基隆等,事實上還不需要,有些城市,蓋好後,注定會成為虧本的蚊子路線,成為地方財政的沉重負擔。但偏鄉交通問題,反而被疏忽了,因人口少,選票少,民進黨就不重視了。

事實上,三,四年前,某媒體就有「體檢偏鄉行的正義2.0」之「願景工程」專題報導,提到偏鄉長者和學生交通的困境問題,但顯然並未獲得民進黨政府的重視。

ADEY1791

圖片取自:(示意圖 wikipedia

高齡化的日本許多偏鄉,高齡、獨居老人也多,他們都是所謂的「購物難民」或「醫療難民」(即在住家步行三十分鐘左右的距離內,沒有任何商店或診所,可購物或看病者)。小學生更是「讀書難民」,走路上學要一小時以上的村落,比比皆是。該媒體報導台中梨山地區的公共交通不方便,以及延平鄉學童上學的問題,也是台灣更多偏鄉長者成為「購物難民」或「醫療難民」或「讀書難民」的困境。

雖然偏鄉有許多熱心的所謂「 旭海阿公」或「部落媽媽」等 ,願意開車載送鄉內長者購物、看病或上學等,但又不能收取微薄車費,否則會被認為是白牌車,而遭取締、罰款;但一般公車又無意願開闢符合鄉民生活需求的理想路線之下,何不由區公所設立「社區巴士」或「幸福巴士」 ,來載運鄉內民眾呢?
在宜蘭、羅東、冬山、三星等鄉鎮,都有鄉鎮公所設立的「社區免費巴士」(宜蘭勁好行),利用交通部的補助購車,聘雇兩、三位司機,一天幾班車(視路線和地區,有一小時至兩、三小時一班的),時間和路線固定,但通常會經過醫院、學校、銀行、賣場、車站等重要民生生活地點。

花東、梨山等地區,既然更屬偏鄉,就更值得交通部和區公所,也成立專案的社區巴士,可聘雇現行的一些「 旭海阿公」或「部落媽媽」 為司機,讓他們的熱心服務可以合法化,又有一點薪水或津貼可領。社區巴士一天即使只四、五班也可以,但總要讓長者或學童有機會到醫院看病、到市集買點生活用品和上、下學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