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深柳巷
前幾天,一位青鳥在網路上大張旗鼓抵制台北道路上的「大陸地名」引發了全台熱議,如今,春節即將來臨,請問這些「抗中保台」的鬥士們,春節這檔事,你們要不要也一起抵制一下?畢竟,春節可是「大陸輸出」的代表性節日之一。從吃年夜飯到貼春聯,從守歲到放鞭炮,整個節慶流程無一不是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按照你們一貫「斬草除根」的堅決作風,或許得全面禁絕才行,否則如何維持你們高尚的抗中原則?
我們先來看看年夜飯。這頓飯不僅是春節的重頭戲,還充滿了濃厚的中華文化象徵意義。從大陸南方的「八寶飯」「佛跳牆」到北方的「餃子」「燉羊肉」,每一道菜都蘊含著「團圓」「豐收」的美好寓意。魚的存在象徵「年年有餘」,白菜豆腐煲代表「白頭偕老,富貴平安」。大陸的許多地方還有有趣的節慶遊戲,比如舞龍舞獅、划旱船、踩高蹺等,這些傳統活動既喜慶又熱鬧,然而,對於青鳥們來說,這些菜肴都充滿了「大陸味」,是不能碰的文化地雷!春聯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福到」「四季平安」「五谷豐登」這些字句全是典型的中華文化符號。最糟糕的是,紅色的春聯還隱隱透著「紅色政權」的影子,這豈不是讓青鳥們徹夜難眠?至於紅包,當然得改用綠色,這樣一來,青鳥的「抗中精神」將因此閃閃發光。
圖片取自:(FB)
先撇開春節本身的問題不談,我們來聊聊語言。如果青鳥們真的希望徹底去除所有來自中國的文化影響,那中文這個語言恐怕也得捨棄吧?畢竟,中文可是最直接的「親中」象徵,無論你說的是普通話還是繁體字書寫的台灣式中文,它們都源自中國,按照青鳥的邏輯,似乎也應該被抵制才對。那麼問題來了,不講中文的情況下,台灣的年輕人能靠什麼語言溝通呢?閩南語(也就是所謂的「台語」)或許是第一個被提名的候選,但我們必須冷靜面對現實,根據許多調查,台灣的年輕人當中,能流利講閩南語的人已經越來越少。許多孩子只能聽懂幾句簡單的詞彙,比如「吃飯沒?」或者「別吵啦!」,但要用閩南語進行深入討論,恐怕早就「卡住」了。既然你們這麼熱衷抗中,為什麼不先推廣原住民語教育,讓年輕人學會真正的「本土語言」呢?
語言與文化是無法一刀切的,在喊「抗中」的同時,不妨回頭看看自己所使用的語言、習慣的節慶,甚至吃的每一道美食,這些東西可能都與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抗中保台並不等於拋棄過去,而是要在歷史與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未來。春節、中文、閩南語……這些東西早已不僅僅是「中國的」,它們更是台灣人的共同財富。若能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它們,而非盲目抵制,或許才是讓台灣文化走得更遠的正確道路。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