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响力新视野/记者梁璃月】

这几年陆续有年轻人返乡务农,各地兴起一股青年农夫风,甚至有些自小在都市长大的都市人也兴起体验假日农夫的生活,纷纷在城市周围租一小块农地,过过当农夫的瘾,究竟农夫这门行业是不是一个有前景的职业呢?

根据农委会统计,台湾农业人力老化,经营管理者平均年龄是62岁,未来十年还将有11万农民要“退休”,农委会目前已经发现未来将会有严重的世代断层出现,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农业命脉,当务之急是要在这十年内培育三万名青农,目前倾向以高科技投入农耕、养殖渔业及孕育水禽等吸引年轻世代回乡接棒。

过去务农是靠天吃饭,科技不发达的年代非常辛苦,收入不稳定的时候可能血本无归,因此老一辈农夫多数鼓励子女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不要再务农。不过随著科技进步,目前台湾每户农家收入约九十八.四万元,每户人口一.八人,等于每人务农收入约四十几万元;虽然不多,但是三餐足以温饱,只是要吸引年轻人返乡耕种,只够温饱似乎不是一个利多,为了让自己的收入更具竞争力,许多现代农夫利用科技进行改革,不但租用大型机械省去人力、还以扩大生产的方式增加生产量以增加收入,再以网络行销与消费者面对面直接沟通,省去被中盘商赚一手,以达到年薪百万的目标。

新世代农业工作者有别传统农民,他们投入的是可以创业、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行业。有些农夫甚至考虑参加农委会举办的农民学院,从基础学习如何当一个百万年薪的科技农夫。农委会副主委陈文德曾表示,台湾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资金、技术与人才,目前农委会每年花费二.七亿元投入专班培植农业专业人才,已有二○六个专班,并有一对一改良场的训练。他指出,农民收入不高与经营面积有关,例如一甲地水稻收入约八万元,若二十公顷就有一六○万元,现正推动“小地主大佃农”政策,希望帮助农民扩大经营规模。

九月初的时候,中央也确定未来六年内将投入三十三亿元,扶植一万八千名左右的45岁以下“新世代农业工作者”(即青年农民),运用新科技种田、养鱼,再搭配电子商务行销,希望在六年内至少催生550位年薪破百万“富农”。

在农委会的报告:“新世代农业工作者培育策略”中提及,未来的农业不再只是劳力密集产业,将来青农可运用生产力4.0技术,在科学园区养观赏鱼、运用设施农业,或是在都市做三維栽种,再搭配电子商务行销。

农委会辅导处长张致盛也表示,目前全台广义的青农约有一千余人,以十年培育三万人来看,一年就需要新增三千名青农。

农委会主委陈保基表示,目前农委会开出的策略是,需要地的人,可透过农地银行媒合;需要融资的人,能取得低利贷款;需要教育的人,现在有农民学院,未来会有产训合一的育成基地; 需要展销农产品,则可透过电子商务来贩售。

虽然目前很多年轻农夫都还在起步摸索阶段,不过在桃园八德或彰化一带,已有不少专门生产高附加价值蔬菜、水果的青农,他们的年薪都已超过一百万元,如果依照农委会规划,未来十来将会催生两座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示范园区,让青农从生产到销售都可以在同一园区,那麽青年农夫或许可以考虑循著中央的脚步,从农民学院著手,搭这班顺风车步入百万年薪的新贵一族。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