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响力新视野/记者梁璃月】

云门2艺术总监郑宗龙,首度于2016年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演出全版舞作,将在2016年3月11至13日台湾国际艺术节(TIFA)磅礴登场,这次舞作特别邀集跨界音乐人林强、剧场鬼才蔡柏璋、世界剧场设计铜奖王奕盛、出版设计界奥斯卡“金蝶奖”金奖何佳兴、登上美国芭蕾舞杂志《Pointe》的服装设计师林秉豪,以及灯光设计沈柏宏,联手打造前卫的当代浮世绘。

(影像来源:两厅院)

《十三声》编舞灵感来自郑宗龙曾听母亲叙述艋舺一位传奇卖艺声优。旧时大厝口广场前,常聚集乞丐、拉琴艺人、流氓和吆喝摊贩等,其中,有位江湖卖艺郎,以忽男忽女、幼声老嗓的一人剧团,诠释古今佚事与乡野趣谈,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人称“十三声”。

曾获欧洲编舞大赛首奖的郑宗龙,有别于以往探求内心的创作风格,《十三声》以台湾庶民记忆为根,前卫设计和电子乐音勾勒出新潮的闹街肢体语汇。继续发展《在路上》与《来》以民间祭仪融入舞作的特殊风格,绘入街头霓虹色彩的萤光舞衣,由男舞者真枪实弹唱乩咒、女舞者起舞,11位舞者拍手、跺地、踩踏、吟诵、哼唱,身体各部位无不用来“发声”,身与声的转换推进能量的流动,转绎出街上常民奋力求生的姿态节奏。

郑宗龙的母亲住在剥皮寮,爷爷也在这附近卖面,所以他从小就在这一带跑来跑去,附近的龙山寺、青山庙、夜市都是他熟悉的范围,“当夜幕低垂,万华夜市开始热闹,才开始要演……你转过头去, 这边是萤光歌仔戏,再转过头去,这边是布袋戏,你再转过去,有乞丐在地上爬,你再转过去,有人在街角争吵,你再转过去,有很生勐的汉子在叫卖内衣……”郑宗龙生动地描述编舞时在脑海飘过的鲜活画面, 透过舞者肢体呈现街景生存百态,一幕幕转换间,身与声交替撞击出观众对于在地文化的尘封印象。

(影像来源:两厅院)

道坛唱咒是郑宗龙记忆里的乐音,也是在商店里永远买不到、只能听“现场Live”的特殊旋律,却随时代更迭流逝,郑宗龙一心想将这充满神秘与独特张力的声音融进《十三声》。道坛里的唱者却认为神明之事非儿戏,
不肯答应,直到郑宗龙掷出三圣筊获神明应允,才首肯出马教唱。运用恒春古谣,为《十三声》打造跨界前卫配乐的林强说:“宗龙和我都会反省自身生命成长的因素,让这因素在作品中成长……掷筊杯就是对创作的文化表达尊重和理解。”

“芭蕾群阴”图文作家的服装设计师,同时也是自创KeithLink舞衣品牌的林秉豪,运用幼年曾见过的台湾传统酬神野台戏的大胆萤光色,设计出红光绿柳的舞衣,为童年记忆里的斑斓重新上色。

知名美术设计师何家兴,掌舵舞作美学呈现,认为《十三声》的核心就是透过创作回到自身的土地和找回文化的自信。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