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陕红宇

 

读小说有两大境界:第一,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从故事中获得个体快乐。这类读书停留在个体人物层次,属于“点”的范畴。第二,对小说整体进行深层次思考,对小说中的人物跨越性别之分,看到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围绕"人"、"人的需求"、"人的心理"而展开。这类读书是在宏观层面,属于“面”的范畴。

 

本文重点陈述第二点,并以贾平凹的《废都》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案例进行论证。

 

贾平凹的《废都》整体上围绕的是主人公庄之蝶身边的三个女人而展开。他的夫人,标准的良家妇女,她是他未成名之前市场化下的最优选择,但真的不爱,选择她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立足之需求;他的小三,一位真正懂他、爱他并能够满足他生理需求的女人,爱的深沉却无可奈何于伦理道德,他真正的心理需求;他的保姆,偶尔的偷欢,最后借用自己之名气为她谋的"好出路",对她心存愧疚,他对新鲜感的需求。不难发现,庄之蝶身边的三个女人的出现都是他个人需求的呈现,都是庄之蝶一个人的映射。

 

当你在读此书时意识到作者是将所有的人物凝结于一个人身上时,就觉得故事情节不那麽重要了,对"人"本身的理解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同样是此道理。

 

喜欢读《红楼梦》的人一定会有这样一个问题:“贾宝玉到底是喜欢林黛玉呢,还是薛宝钗?”当提出这个问题时,你的阅读只停留在“点”的阶段。如果从“面”上去把握的话,林黛玉与薛宝钗其实是融为一体的。

 

林黛玉不那麽人情世故,与社会格格不入,但保留著最洁净的灵魂,她身上的“自我性”是她之所以是林黛玉的根本原因。薛宝钗不是这样子的人,她识大体,能够体谅他人,她的身上更多呈现的是“社会性”。她的“自我性”没那麽明显,因为在人际关系中她将自己最真实的东西很好地隐藏了起来,她需要融入社会。

 

其实,“自我性”与“社会性”是一个人的两大特征。“自我性”让你成为你自己,“社会性”让你从别处获取资源,得以生存。所以,将林黛玉与薛宝钗糅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一点,也在曹公给宝黛写的判词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第一句与第四句是薛宝钗的判词,赞叹薛宝钗作为妻子,会洗衣织布劝丈夫求取功名,守妇人之道却命运不济,最后独守空房。第二句与第三句是林黛玉的判词,黛玉虽有才华但不被重视,在社会大环境下,她的才情也只能映衬命运的悲。

 

将她们两个的判词写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能分离。将她们两个揉在一起,你会发现,她们身上共同呈现的是社会对“人”的要求,“自我性”与“独立性”需融为一体,你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读小说,从“面”上去把握,会体会到更多韵味!

 

注:文中的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一起探讨!

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