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佳欣 图片/陈德信

医学中心急诊室走道躺满吊著点滴、等待住院的病患,医护人员压力大到要发声明、出走,政府投入逾11亿元改善急诊壅塞,为何仍然破功?

4月初台大急诊医护人员发表声明,要求院方正视壅塞问题,随后台中荣总也传出多位急诊医师打算离职。而日前,台湾医疗改革基金会公布调查发现,台湾一年将近有4000名“检伤一级病患(指病况危急,生命或肢体需立即复苏、急救的病人)” 在急诊室等床超过2天,且愈紧急的患者滞留率愈高。

更令人惊讶的是,平均每10个应转入加护病房(ICU)的重症、亟待复苏的患者,就有3人未能在6小时内被送至加护病房。

“这次医学中心壅塞的问题并非小病滥用急诊的人太多,而是重症病人的分流失衡,院内病房调度机制又失灵,造成滞留时间太长,”医改会执行长刘淑琼说。

急诊壅塞问题已经谈了多年,《康健》从5年前报导相关问题开始,听见民间团体、医界不只一次提出相关对策。卫福部去年也开始推动跨院转诊网络计划,一旦隶属责任医院的医学中心没有病床,就可将病患转至合作的下转医院。

但很显然,目前的对策成效不彰,因为造成滞留率过高的3大关键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关键1:转诊、分流计划应更彻底执行

转诊计划推不动,最主要的困难是民众观念不易更改,即使知道满床,大多数人还是拒绝转院,坚持要在偏好的医学中心等床。面对目前的结果,卫福部医事司这样回应。

这个观察并没有错,因为目前国内民众普遍对于大医院较有信心。“病人坚持要送到台大,即使听到满床了也执意要等,但医院又不能赶病人,只好送进来,”台大护理部主任黄琏华无奈地说,台大急诊室160床的暂留区,经常超收民众到180、190床。而这次医改会抽查医学中心“等待加护病房人数”也发现,同一区域内医院的人数落差非常大,显示壅塞的问题集中在特定医院。

不过,医改会认为,不该一直把问题怪在民众身上,却不提出对策。因为如果医院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向民众分析转诊利弊、澄清疑虑,病人不见得会抗拒转院。

有一家医学中心的护理人员就发现,医院推动转诊态度其实不太积极,很少看到有人花时间亲自跟病人说明转诊的意义。唯一具体的,只是发给病人一张转诊意愿单,但病人自己看也看不出差别,大多数人当然都填拒绝。

让病人有信心,才会有转诊意愿。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院长黄胜坚目前与台大进行急诊分流计划,他就曾表示“病人想留在台大等床是人之常情”,因此重点在医院能否给转诊病人“安心的承诺”。

他采取“先说之以理、后动之以情”的策略:告知病人、家属“与其在走廊等,为何不到病房等,尤其病人还在治疗黄金期。”一旦病人答应转诊,就用Line群组通知两院团队人员,手机一响起“登登登”,联合医院包括主治医师的团队人员就开始待命。保证做到病人一到下转医院,30分钟内主治医师就进病房探望病人,让病人感到确实被照顾。

医学中心也要设法加强民众对下转医院的信心。因为国内医院朝两极化发展,大医院规模愈来愈大,中小型医院却逐渐萎缩,地区、区域医院定位不清,民众对要转去的医院自然感到陌生。

负责分流台中荣总急诊病人的童综合医院最近就发现,医学中心不一定清楚其他医院的状况,为了促进两院转诊流通,上周急诊部开始派驻个管师到荣总驻点,亲自跟著荣总的急诊医师一床床巡视留院观察病人。若有等床很久、又有意愿转院的病人,个管师就能第一时间回答病人的问题,并为病人安排转院。

不过才实施一周,童综合医院急诊部主任吴肇鑫就感叹地说:“医院中心的态度是影响民众信任的关键。”如果只有一方积极主动,病人又对下转医院陌生,还是难有信任感。

急诊管理学会理事长陈日昌也曾提出建议,若原医院的医师能到转入医院探望、会诊病人,就不会让人有被医院赶出去的感觉。此外,医学中心的医生若愿意轮流去中小型医院看诊,也能帮中小型医院做出口碑。

黄胜坚说,院方愿意改变态度很重要,而合作医院若愿意创建默契,大家都受益。因为一旦创建起好的合作模式,可纾解医学中心的壅塞,中小型医院遇到无法处理的病人也可以快速转至医学中心求助,也才是真正让民众获益之道。

关键2:应增加病房调度弹性、重视急诊收治住院率

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院内住院病房调度方式。

目前,许多医学中心的急诊医师没有调度病房的权力,各专科病房,有时难免本位主义,都想留几床给自己科的病人,或者疾病复杂、跨科的病人就可能没有科要收…

【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康健》198期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延伸阅读:
小麻烦自己搞定,假期不上急诊有诀窍
急诊不是多花点钱、马上看!6问创造医病双赢
哪些习惯让你不知不觉吃过头?
从癌症生还,过想要的生活
原来肠胃炎时,吃什么都可以!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康健杂志网站》。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