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懿欣
七月二十二日,顶著夏日烈阳,社企流今年第一梯次的草地学院展开了!
从竹南车站搭上苗栗客运, 到了终点站南庄后,经过一座吊桥,看著桥下的南溪与远方层层叠叠的山体,有如一场入山仪式,心也开始安定。
过了吊桥,走进宽度约八公尺的南江老街,除了路口有间杂货店外,两旁都是住家,一楼的骑楼空间摆放著一到两张椅子,搭配不同花样的铁窗窗花,走著走著就到了我们四天工作营的目的地:老寮背包空间。
二十八岁的在地青年邱星崴, 于去年六月成立耕山农创有限公司,同年十月在南庄成立第一个据点:老寮背包空间。
老寮团队在以南庄为中心的大南埔地区深耕八年,“创意的能量,就在踩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创办人邱星崴说。取名为“耕山”是“耕作一座山”之意,展现客家人与土地共处、共生的智慧与坚持。引介深耕在地、对农村产生转变的青年创业家,正是社企流草地学院想要带给学员的第一剂震撼弹。
本次活动是老寮团队第一次举办多天数的在地工作营,十余位工作人员,几乎达到师生比1:1,看得出老寮对于这次活动的用心。
星崴在与大家见面的开场白即说:“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在苗栗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我想要把这几年所累积的经验浓缩在四天中,与大家一起思考农村的未来。”令人开始期待这四天所要迎接我们的内容。
第一天:创建观点.用社会学的方式了解在地
作为一个想要让在地更好、解决问题的社会企业,应该从哪里开始呢?“答案就在历史中!”
在第一天课程中,拥有台大社会系、清大人类所背景的星崴,让学员开始了解以社会学研究的方式进入地方, 才是挖掘在地文化的不二法门。
他在大三修了一门“清代台湾开发史”课程,选择研究家乡,才发现家乡原来在清朝是物资交易的集中地,繁极一时,与自己所理解的家乡截然不同。社会学调查作为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夜间的南庄老街导览中,更加清楚呈现。
星崴带著我们从国小校门口一脚踏进了日治时期南庄事件的现场,在永昌宫前述说著十年前历史建筑物老邮便局再生过程中,社造团体与地方网络的拉锯战;接著到了桂花巷,了解到原来桂花并不是南庄的农产,原本一场用意良善的社区营造工作,却在观光产业迅速发展下伴随阵阵的挣扎与文化忧愁。
空间,不仅是当下视觉观察的表象,更具备了由时间所编织出来的历史意义。社会文化调查就是一把空间的手术刀,看出造就目前样态的原因。
“面对现代性就必须回应地方性,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些地方性呈现出来。”进入一个地方,开始阅读表象背后的文化特质,触摸社会的质感,而这也是最深沈对自我内在意义的追求,找到自己与土地的关联性。
这次的提案目标为南庄山上的两处观光景点:向天湖与蓬莱,两处皆为大南埔地区赛夏族的居住地区。学员分为四组,每个地方各两组,其中一组负责旅游规划,一组负责产品规划。
上完课后,各组利用下午与晚上的时间马上进行文献分析。
文献分析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书籍阅读,老寮团队准备了二、三十本书籍,内容包括地方史、植物调查、赛夏文化、农业特色等。第二阶段是在线资料收集,训练学员开始借由论文收集、整理分类。
阅读之外,让学员负责不同主题,再进行交流,分享各自阅读的资料心得,借由历史的黏贴术,拼出隔天实地走访的在地印象。
第二天:实地走访.在田野中探索“真实”
第二天,两队人马分别往向天湖与蓬莱前进,进行实地导览解说并访谈。
向天湖组从山林间认识在地植物与祭典、食用的关系开始,在文物馆中听著肩负赛夏织布传承的大姐,说著妇女们晴天耕种、雨天织布的状况;也了解到原来在周边打著赛夏招牌的摊贩们,其实七成以上都是外地人。
蓬莱组前往蓬莱村的嘎嘎欧岸文化部落。族人目前接受观光团体预约,提供导览、舞蹈表演、用餐与钓鱼体验等套装行程服务;导览的豆先生在最后深深感叹的说,部落还是需要年轻人回流,赋予部落具创意的经营方式。
在与长老的访谈中,长老们随性交互念了一段祭语,一唱一和,有如生命的音符交织。并悠悠的说:“原住民的文化啊,若你真的来了解后才知道他有多丰富!”
学员们身兼田野调查员、探险员与潜行员,一路上构思著到底该问什么?该如何挖掘资源?而又该如何策划?好多问题在脑中打转著,但又不知从何问起。
星崴在讨论时也提醒我们,事情不是独立存在的,所有的事情绝对有其脉络。所谓的“真实”,到底是存在于导览中,还是生活中,或是体验中呢?
学员必须学习颠覆自我的桎梏,以开放的心感受与自身截然不同的真实,从中找出属于在地生活的根本滋味。这是第二天的最大收获!
第三天:挖掘议题.让提案与在地链接、碰撞
第三天一早,学员再次出发前往向天湖与蓬莱,与昨日不同的是,已经准备好了完整问卷。每一组针对初步提案,进一步向长老们询问信息。
“要像追女朋友一样,带著好奇心一直提问,问对问题才会挖掘到议题”,这是行前工作坊的田野调查课程中,致昕所一再提示的。
学员们紧扣著“生产、交换、仪式”的三大部落本质特性,并且学会了不问太开放性的问题,挖掘出包括赛夏族族人的社群关系、祭祀活动、五大姓氏间各司其职的特性、编织文化的意义与资材等议题。借由这些议题的挖掘,做为各组创意提案的材料。
最难的当然是最后一哩路,如何让提案具有实质效益?如何以最有利于部落文化保存的方式行销农产?如何规划部落文化深度旅游?这些问题都在心中打转著。学员们不时相互讨论、翻阅文献资料或上网找案例。“必须有弹珠台的概念,要让提案在这些资源关系中相互碰撞、弹跳。”这是星崴给大家的观念。
同场加映:谁来晚餐.金曲歌后唤回聆听的心
第三天的晚餐上演著“产地餐桌”及“谁来晚餐”的双重戏码。
一早学员们就出发到菜市场买菜,每组皆有预算限制,若不规划好,稍不留神就须贴钱。有些学员使出讨价还价的好功力,如买五十元香菇送三颗大蒜等,最终只有一组支出爆表二十元,大家都展现了客家人勤俭持家的美德。
傍晚时分,开始了晚餐大作战,准备食材、烹煮、洗菜全挤在一个小小的厨房中。在贴心管家的帮忙下,大家手脚还是很快,两个半小时后开饭。十五位学员共煮出三样汤、十二道菜、两样水果的满汉全席菜色。
这个晚上的幸福不只如此。2012年获得金曲奖“最佳客语歌手”与“最佳客语专辑”的罗思容老师,是今天谁来晚餐的座上嘉宾。晚餐后,伴随著星空与河流,老寮背包空间化身为小型演唱会场地 。
“我想找回人对于声音的敏锐度!”罗老师说。“现在人都太依赖视觉了,却忘记了听觉会给予我们的能量。”这晚,罗老师借由她的歌曲与人生经验分享, 让学员与工作人员全身疲惫化为乌有,是夏夜最清凉的一股清泉。
第四天:提案.吸收三天的养分 让改变萌芽
带著前一晚的能量,最后一天许多学员一早六点就起床讨论。
产品组的提案包括以藤为主轴的素口袋设计,以及使用在地苎麻为主的居家用品;旅游组提出了一日赛夏织女体验游,与以技艺、农食与木耳露所统合的复合性游程。提案贯穿了文化、生产、生活等面向,学员们将文献调查与实地访谈中对于赛夏文化的精神性,努力的与产品做出链接与激荡。
提案是阶段性成果,重要的是思考过程的训练,学习尊重在地文化、倾听在地声音。
因此星崴一直不断地提醒“社会企业只是一种手段,它绝对不是目的,目的在于你的心中想要改变的是什么!”这其实也是一段自我探寻的道路。
是开始,是种子,从脚下这片土地找到能量
这期的学员,年龄层从十九岁到三十五岁,专长从物理、广告、会计、行销、产业辅导、社区参与或人力资源等,还有目前在社会企业服务的工作者。大家在社会中的分工位置各不同,但都具备了想要做对的事情的热情。
一位计划投入教育资源落差议题的同学说,她原本认为自己仅能接受在都市地区进行弱势团体的教育服务,但经由草地学院带她走入田野,贴近深山、体验赛夏、触摸了偏乡与农村在时间洗礼下的文化厚度,“我有热情了,我想我可以到偏乡!”她说。
草地学院其实是个开学典礼,每位学员都是一颗小种子,希望经过这四天三夜的田野训练,每颗种子都能切实地埋入土里、吸收养分,找到自己的一条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学员踏上归途,但这堂田野里的社会学,可还没有结束。
延伸阅读:
老寮背包客栈 要推“农创餐厅”
编辑随笔:在社会创业的路上,只有累积,没有奇迹
本图/文由“社企流”授权刊登,非经同意不得任意转载。
原文请见:草地学院:改变社会的能量不是来自凭空想像 而是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
更多评论: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