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文/刘超

成都多河,也就多桥,从李冰治水时期的“七桥”到今天雄伟的立交桥,数目众多。除了今天最负盛名的南门大桥,即当年诸葛亮送别费祎的万里桥外,单府南河在三环路之内就有大小桥梁19座。沿府南河而下,有两座特别的桥。

一号桥和二号桥,连接东郊的昨天和今天

横跨府河之上的桥梁,普遍蕴含著丰富的文化内涵,冠有优雅名称的桥名,不过有两座连接市中心和北郊工业区的重要大桥,被成都人以工程代号相称,这就是一号桥和二号桥。

一号桥和二号桥后来分别更名为红星桥和新华桥,1954年新辟红星路时,这座架于府河上的桥尚未命名,市政工程在设计施工时,就编号为一号桥,直到1959年改建时,仍然沿用了这个名字,当大桥完全建成并正式命名为红星桥后,成都人已经很难改口了。

而红星桥最特别的是,现在是成都五城区中四个区的交汇点。如果我们向北站在一号桥上,左前方是金牛区,右前方是成华区,左后方是青羊区,右后方则是锦江区。关于这一点,相关四区在1997年勘界后签订有边界协议书,当中的约定即:四区交汇点位于红星桥(一号桥)府河北岸桥头西北角。

北门大桥,肥肠粉飘香始于此

XLT1

从北大街向北的北门桥,过去曾叫做清远江,清代的成都北门叫大安门,负责迎送从北京来的京官,因而又被称为“迎恩门”。所以北门外的这座大桥,正式的名字其实应该是“大安桥”或“迎恩桥”,但老成都习惯叫做北门大桥。现在的北门大桥下跨过的两条马路,靠南的叫做大安路,由此得名。

XLT2

几十年前,北门大桥一带还有一些船码头,而在一百年以前,从这一带到合江亭、九眼桥一线有著十分繁荣的水运业,是成都地区与新津、金堂并列的三大河运港口之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客商都云集在此,江边码头林立,按柴草、煤炭、百货、盐、砖石、石灰等物资分门别类,好不热闹。

XLT3

“天色微明炉火熊,桥头贾客路匆匆,肥耙汤滚加椒水。一碗银丝暖融融。”当时成都最著名的肥肠粉小吃,就摆在北门大桥北边曹家巷口,人称“肥肠粉”。伴著各路船只鸣笛、众人吆喝声,一碗辣香十足的肥肠粉下肚,喜悦滋味涌上客商心头。

 

延伸阅读:

成都老城的历史变革脉络

成都别称知多少(二)

你不知道的老成都茶铺

成都别称知多少(一)